深秋的阳光洒在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法院镇郊人民法庭的新址上,日前,五级人大代表13人及辽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在该院院长刘立民、副院长杨洁坤的陪同下,走进这个启用了半年多的高标准建设的新法庭。
刘立民告诉记者,过去镇郊法庭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现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科学分区的诉讼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多功能诉讼服务自助终端整齐排列,支持网上立案、案件查询、文书打印等“一站式”服务。柜台上纸质版“两状”文本整齐摆放,填写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电子模板,省心又便捷。从硬件设施到功能设计,处处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巧思。
“走进新法庭,第一感觉就是宽敞明亮,还有便民利民的贴心。”辽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淑文边参观边感慨道,“既体现公平正义的力量,又能给当事人温暖的感觉。”
正如李淑文所言,镇郊法庭的“硬件”撑起便民高效的空间,“软件”让司法为民真正“活”了起来。
“感谢你们和银行沟通让我延期还款,现在经营情况很平稳,年底我攒够钱就把贷款还上,不辜负银行和法院对我的信任!”辖区六间房镇玫瑰种植户郑大哥在法庭10月下旬进行的回访中难掩激动地说。
玫瑰花是六间房镇的特色产业,郑大哥的玫瑰大棚年收入可达10万元,日子本应红火,可半年前他却因经营压力犯了难。
“我一直按时还款,可这几年经营情况确实不好,能不能给我点时间,我一定还上。”那天春雨淅沥,打湿了大棚的塑料膜,却没挡住镇郊法庭法官白新颖与法官助理、书记员、银行信贷人员组成的金融调解小队的脚步。一进门,他们就看到郑大哥紧锁的眉头,听到他这番诚恳的话,白新颖当即与银行信贷员协商,最终为郑大哥争取到还款展期,让他能安心经营渡过难关。
镇郊法庭管辖蒲西街道、蒲东街道、城郊街道、六间房镇、养士堡镇5个街道(镇)的一审民事案件及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其中民事案件中的金融纠纷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借款人往往是像郑大哥这样的当地农户、养殖户、自主创业者或购房者,他们的诉求不大,却连着最实在的民生。
“我们这里金融案子的标的额虽然不大,但哪怕几千几万,对老百姓来说都至关重要。”镇郊法庭副庭长田思穹用最朴实的言语讲述着办案心得,“谁也不想逾期,和银行协商展期后,缓口气就还上了。金融机构能回款,借款人也能安心工作生活,让‘两难’变‘双赢’。”
为将金融纠纷化解在源头,今年以来,镇郊法庭创新工作机制,专门设立“金融服务站”:法官团队主动走进金融机构现场办公,先后4次组织金融机构与借款人面对面座谈,围坐一起说政策、讲条款、论风险、促履行。截至目前,法庭已累计成功化解金融纠纷23件,既帮助金融机构回款,又让借款人避免诉讼风险,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从宽敞明亮的崭新法庭,到玫瑰大棚里的一场“春雨”,再到金融服务站里的促膝长谈,镇郊法庭用“硬件”的坚实与“软件”的温暖,将司法为民的初心写在了每一个为民解忧的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