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近年来,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及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才建设要求,坚持“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赛在平时”,探索构建“学习筑基—实战砺兵—竞赛赋能”人才培养体系,锤炼堪当重任的过硬法院队伍,为审判工作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鞍山法院团队赴沪交流“庭审优质化”试点经验现场。
从学思践悟到知行合一
7月初的复旦大学,一场关于“庭审理念现代化及其实践发展”的研讨会激荡思想浪潮。
“我将新型庭审方式应用到审判实践中,重新构建以争点确定、疑点排除、事实查明、心证公开等为主线的新型庭审流程……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检验、总结、提升,我逐渐掌握书状先行和集中审理两项审判技术,让更多的案件一审服判息诉,当事人主动履行给付义务。”来自海城市人民法院腾鳌人民法庭的陈妍庭长在交流发言中如是说。
来自鞍山两级法院的11位法官,带着“新型庭审”的实践答卷受邀参会,交流分享我省法院试点推行“庭审优质化”工作的经验做法。
而这一切,始于2023年那个蝉鸣中的盛夏——90名来自鞍山两级法院的员额法官和法官助理以“空杯心态”走进复旦校园,开启为期5天的庭审技能集训。“那一周,我们像海绵吸水般学习书状先行、集中审理等先进技术,连午休都在模拟庭审流程。”陈妍回忆道,彼时的墨香,正孕育着今日的硕果。
理论学习的成果要放到司法审判实践中来检验。
2024年海城市腾鳌镇东甘村输水工程施工遇暴雨致耕地积水,村民起诉索赔150余万元财产损失,一边是老百姓维持生计的“钱袋子”,另一边是惠民工程的“进度表”。陈妍通过三轮书状交换固定争议焦点,公开心证阐明法院观点立场,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让41起涉农纠纷案件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点。
学习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鞍山中院打破“闭门造车”的传统培养模式,架起“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桥梁。“请进来”——邀请最高法资深法官、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授课26次,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建立“法治实践基地”,让前沿司法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干警心田;“走出去”——先后组织460名法官及法官助理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脱产学习深造,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审判的“金钥匙”,而“早间学习”制度则发挥了“滴水穿石”的效果,各部门每天早间集中学习半小时,案例研讨、新法解读、政治理论学习成为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并将研究成果嵌入业绩考核,促进干警厚积薄发,将审判实践向理论成果、典型案例转化。
2023年以来,鞍山两级法院参加全国学术交流3次;60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3篇获国家级奖项;3个课题获省法院司法研究重点课题立项,1个课题获评优秀调研成果;6篇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今年4月,鞍山中院审理一起商标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民事部类法官在审判管理中心同步观摩庭审。
从庭审练兵到技能淬火
5月19日9时,随着法槌落下,一起劳动争议案件正式开庭审理,该案由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哈达碑人民法庭副庭长吴迪承办。
庭前,吴迪通过两轮诉辩意见交换,将原、被告11项请求限缩为5项;庭审中,她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娴熟的庭审技巧,整个庭审过程规范严谨、节奏紧凑、秩序井然,用时仅40分钟。
“面对当事人庭审中突然改变意见,主审法官能及时反应,这点非常好。”
“还未抓住诉答文书等‘庭审优质化’小切口的精髓,要充分发挥审前程序的功能作用,提高审判效率。”
“对于先行调解工作,可以根据调解员的工作经历及特长进行案件倾斜。”
庭审刚结束,鞍山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长顺带领的“专家评审团”便展开“辣味点评”,参与座谈的岫岩县法院民事部类的法官们也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庭审技巧等多个角度展开热烈讨论。
赛场即战场的“全真演练”。鞍山中院创新岗位练兵机制,建立“比武打擂”与“赛马”机制:由院庭长带头示范,组织法官开展优质化庭审观摩庭、案例展示56场次,现场评议结果在全院通报,让法官同台练兵、互学互鉴,不断精进庭审驾驭、裁判思维等业务能力。
岫岩县法院院长陈勇介绍,除了积极落实鞍山中院的“规定动作”——开展庭审观摩18次,前后9次在“大比武”活动中以PPT形式讲解汇报案例,该院还有“自选动作”——每周召开审判执行工作分享会,法官们带着疑难案件“现场问诊”;推行“法官助理主持庭前会议”机制,进一步形成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各司其职、高效协作的现代化审判团队运作模式。
“人民法院的人才培养,既要‘可堪大用、能担重任’,更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鞍山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郭畅介绍称,两级法院持续落实省法院“审学研”一体化机制,做好高素质研究人才的跟踪培养和实践锻炼。同时健全青年干警培养机制,选派31名优秀干警到一线岗位锻炼、基层法院挂职、对口援疆等。
从比学赶超到生态养成
踏进鞍山中院的大厅,三楼棕色栏杆间的“岗位之星”荣誉墙总能吸引人的目光——二十余张法官海报环绕,该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建设工程团队审判长单琬甜的照片已在此展示多次。
“每一篇裁判文书不仅是对庭审的完整呈现,更是法官在庭审结束后对案件证据整合及诉辩观点评析的整理和深化,承载着法官对于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追求。法官不需要名片,裁判文书就是法官最好的名片!”采访之初,单琬甜如是说。
2019年,某化工公司承包某石油公司“20万吨/年丁辛醇项目催化装置检修及技改工程”,后通过口头协议将衬里工程和防腐保温工程分包给黄某。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黄某无施工资质,因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导致返工,某石油公司对某化工公司罚款166万余元。因工程款结算、返工损失承担等问题,某化工公司与黄某发生纠纷,一审某化工公司诉请赔偿损失,黄某反诉请求支付工程款。
15000余字的二审裁判文书中,涉及工程款、新增技改款、管理费、返工费、罚款等二十余项争议金额,单琬甜从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逐点分析论证,将法官的心证过程及作出裁判结论的形成过程充分公开:与一审判决“未明确认定合同无效”不同,二审判决不仅认定分包合同因黄某无资质而无效,更提出应按双方过错比例分担损失。“虽然未支持全部诉求,但一方主动履行判决,另一方不远万里送来锦旗。”单琬甜感慨,“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一篇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的裁判文书,能让当事人真正服判息诉。”
近年来,鞍山中院聚焦新时代法院干警履职能力,开展“观念思路大转变,学习思考再深入,素质技能大提升”专项活动,激励干警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两级法院先后评选出优秀诉答文书50份、优秀裁判文书63份,编印成册供干警学习;开展各类评比、竞赛活动30次,有力促进了队伍专业素能跃升。鞍山中院连续两年有1 篇裁判文书、1场庭审入选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百场优秀庭审”,是全省唯一获此“双殊荣”的法院。
基层法院亦闻令而动,今年5月,海城市法院“海雁领航”计划扬帆起航,立足青年干部成长工程,为期三年的专项培养计划已开展14期,通过“导师帮带制”等载体,让青年干警快速成长。
数据见证成长轨迹。2023年以来,鞍山中院共评选出“岗位之星”630人次,覆盖立案、审判、执行等12个类目,获奖者年度考核加分、优先晋升;两级法院共有19个集体、74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其中“全国优秀法官”1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人。这些数字背后,一支政治过硬、高素质、专业化的司法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事业兴衰,惟在得人。从知识的星火到实践的熔炉,从赛场的比拼到生态的养成,走进鞍山法院,庭审观摩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裁判文书浸润着法治信仰……这支在学习中成长、在实战中淬炼、在竞赛中卓越的司法队伍,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为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