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农家院里回荡着他已嘶哑的嗓音,他的庭审故事被拍成了微电影在全国展播,获得近400万次网友投票。
他就是百姓称赞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草河口法庭庭长于文良。

8月23日,于文良(左二)深入田间地头调解土地纠纷
今年51岁的于文良自1990年起始终工作在审判第一线。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于文良在审案时候特别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抓住当事人的心理。
多年来,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于文良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并获得过本溪市首届“十佳法官”、“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荣誉。
草河口镇正沟村的刘家和王家是前后院,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两家人却时常因为琐碎小事产生口角。其中一次严重冲突还导致有人受伤住院。在伤者出院后,两家人又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而闹上法庭。
庭审中,于文良发现两家人积怨颇深,如就案办案,很可能会“雪上加霜”。于是他决定休庭,并到发案地进行走访,认真查明多年来引发两家纠纷的诱因,并以高度的责任感,从源头上逐一解决了引发矛盾的三个问题,最终使得两家人握手言和。
2015年,这件事儿被拍成微电影《庭里庭外》在全国展播,获得网友投票近400万次。
农忙时寸时寸金,他就带领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送达法律文书,在村民委员会开庭、调解,巡回审判车成了流动法庭。
连山关镇苏家村年逾七旬的贾大妈有四个儿女,却没人赡养,老人家想要讨公道,可腿脚不便,去不了法庭。得到这一信息,于文良马上带领法官和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开着巡回审判车来到30公里外的苏家村了解情况。
贾大妈有一儿三女,除一个女儿在辽阳外,其余都在本村。于文良把住在本村的三个子女找到一起,协商关于赡养老人的事宜。经过一番规劝,三家都同意出赡养费,但都不同意和老人一起生活。于文良了解得知,二女儿和贾大妈关系最好,他便邀请本村的司法协理员一起做二女儿工作。
第二天上午,二女儿在于文良的陪同下把贾大妈接到了自己家,就此,七旬老人的赡养难题解决了。
为不断探索司法惠民新机制,年初开始,于文良带领干警深入村组、社区召开了25场接地气的民情座谈会。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心和群众贴到一块了,对辖区内的社情、民情了如指掌。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也让于文良的身体亮了红灯。今年2月,于文良陆续查出了轻微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疾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可一周后,他就偷偷办理了出院手续,跑回法庭工作。送达、开庭一直忙到深夜,直到他累得昏迷在单位,被同事发现后,紧急送回了医院。
事后大家才知道,他为了能顺利出院,悄悄隐瞒了自己已经便血三天的病情。家里人都说,这样的于文良让人又敬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