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人是岁月的守望者,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冷暖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今天,我们继续以守护“朝夕美好”为主题,请社区书记和村书记分享他们的相关工作经验。
采撷地:沈阳市
用心织就“一老一小”幸福网
讲述人:王欣
职务: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建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一老一小”是社区治理中最需倾注温情的群体,我们建设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为此,我们以“守望相助”为核心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构建起覆盖“一老一小”群体的精细化服务体系,让“老有所依、幼有所乐”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我们社区积极践行沈北新区“平安守望员”基层治理模式,组建了一支“平安守望员”队伍。我经常会和守望员们一起走访关爱困难家庭,共同架起服务老年群体的“连心桥”。在节日期间,我和守望员们共同走访困难老人家庭,为独居老人送去问候。78岁的李阿姨常年独居,体弱多病,无经济来源,以捡拾废品维持生计,我们社区守望员和志愿者们会定期上门帮助李阿姨清扫房屋、清洗衣物等,李阿姨说,我们社区的关爱让她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为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我们还发动老党员、志愿者参与安全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工作。例如,在电动车“飞线充电”整治中,守望员、志愿者联合网格员逐户劝导,成功消除多起安全隐患。
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我们社区还联合眼科医院开展上门视力筛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医到家,提供送医服务23次;定期组织免费体检,惠及老年居民600余人次。
在走访辖区养老院时,我发现养老院内缺乏全科医生。经与虎石台街道共同协调,推动沈煤医院与养老院建立定向帮扶机制,定期派驻全科医生开展血压监测、慢性病诊疗等服务。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社区开设了书法兴趣小组、棋牌兴趣小组,并在空地开辟“睦邻花园”,组织老年居民参与花卉种植,唤醒田园生活记忆。
为了护航青少年成长,寒暑假期间,我们开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融入红色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先后举办了书法比赛、读书朗读等,我们还邀请老师为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让孩子们感悟奉献精神。对于辖区内的困境儿童,我们社区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提供学习用品和心理疏导。
目前,我们社区已形成“日常走访+节日慰问”“健康管理+文化滋养”的多维服务体系,托举“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我认为,“一老一小”的笑容是社区最美的风景,他们的幸福,便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采撷地:抚顺市
夕阳有暖家 沃土育新苗
讲述人:马庆国
职务:抚顺市东洲区东洲街道金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金南社区老年人口众多,60岁以上老人达2800余人,空巢、独居老人达260余人,高龄老人33人,失独人员29人。
走进金南社区,总会被长者食堂飘出的饭香和邻居们爽朗的谈笑声吸引。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背后,是我们坚持了十年的民生实践——以党建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幸福的社区环境。
3年前寒冬的那次走访,让我至今难忘。独居的刘大爷因忘带钥匙在楼道里冻得发抖,这个画面催生了“安心暖家,夕阳无忧”服务项目。我们组织37名党员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全面掌握了独居、失独、高龄等重点老年人群体的详细情况,如今网格员手里都有一份特殊档案,记录着对应的重点关注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党员志愿者每周都会上门,陪他们唠家常、量血压,那些布满皱纹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钥匙保管员李大爷说:“这些钥匙挂在墙上,就像把老人的信任揣在怀里。”
为了让老人吃得舒心,在区政府支持下,我们创建了“遇见友邻长者食堂”。长者食堂每日为360余位长者开启温暖的用餐时光,以丰富餐食与实惠价格守护健康饮食:早餐供应包子、面饼、鸡蛋羹、豆浆、豆腐脑及小菜,配免费黑米粥、小米粥;午餐供应米饭、花卷、葱花饼、发面饼,2.5—10元荤素菜品配免费清汤。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贴心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棚户区10-1号楼里,95岁的李奶奶独居且行动不便,无法下楼。儿子梁师傅虽住隔壁楼,却因常外出打工,难以周全照顾母亲,吃饭成了李奶奶的难题,这让梁师傅满心忧虑。我得知此事后,迅速与长者食堂取得联系,为李奶奶定制了送餐服务,并安排网格员陈艳芳、张颜每日准时为李奶奶送上热气腾腾、营养均衡的饭菜。
在守护夕阳的同时,我们也精心培育朝阳。每年八月的“大学生壮行会”是社区最热闹的时刻,已经举办了12届,成为社区的一项传统活动。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努力奋进。从我们社区考上大学的小芳(化名),如今已是社区“青春领航员”志愿者骨干。今年我们正与高校共建打造“高校—社区”双师联动模式,将有20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业加油站”“学长直播间”,用同龄人的视角为孩子们解答成长困惑。
采撷地:锦州市
精准关爱温暖“一老一小”
讲述人:徐丙良
职务:义县聚粮屯镇大平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我在大平房村当书记兼村主任好些年了,这些年,我心里一直装着咱村的“一老一小”。咱农民都知道,老人能安安稳稳享晚年,孩子能平平安安成长,就是咱村子最大的福分。
咱大平房村的老人,大半辈子都扑在土地里,辛苦了一辈子,上了年纪,身上的毛病就多了。而且孩子们大多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为了让老人生活能有人照顾,村里可没少费心思。我们发动村里热心肠的妇女,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专门给那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做饭、打扫屋子、洗衣服。隔三岔五,志愿者来给老人量量血压,讲讲健康知识,让老人们心里头有个底。逢年过节,我们还组织文艺表演,虽说节目不算专业,可都是大家自己编排的,图的就是让老人们乐呵乐呵,不再觉得孤单。
照顾好孩子也是头等大事。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爹妈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里,缺了爹妈陪伴,想想就让人心疼。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把村里的农家书屋利用起来,办起了课后辅导班。我号召村里的大学生,放假回来就当志愿者,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向往,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除了平常的照料,我们还特别关注“一老一小”的特殊需求。冬天,怕老人冻着,我们挨家挨户给送去取暖设备;夏天,又担心老人中暑,早早准备好防暑物资。哪家孩子生病,老人突然犯病,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帮忙联系医院。为了方便老人和在外的子女沟通,我们在村里设了免费视频通话点,老人想孩子了,随时能打个视频,看看孩子的模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充分发动村民的力量,谁家有个难处,大家都伸手帮一把。村里小卖部老板,主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生活用品;还有村民免费给附近没劳动力的家庭维修庭院设施。这种邻里互助的氛围一形成,咱村的“一老一小”,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温暖。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我深深体会到,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关键就是一个“心”字,心里头装着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需求;实实在在去干,才能把事情办好。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大平房村的老人和孩子,日子肯定越过越幸福,咱们的村子也会越来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