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巧解金融纠纷实现银企共赢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关长旭 本报驻铁岭记者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5-04-24 09:01

  “法官既帮银行追回贷款,又给企业续上生机,这样的执行有力度更有温度!” 近日,在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出现了这样一幕:金融借款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某银行和某企业代表,竟同时送来致谢锦旗。这场涉及近307万元的执行案件,在法院刚柔并济的智慧化解下,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圆满结局。

  破局:1000余万元债权之外的生机

  2024年,铁岭某银行因清河区某公司及法定代表人龚某逾期未偿还贷款提起诉讼。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企业主动亮出“家底”:“公司对外享有到期债权1000余万元,完全覆盖所欠本息,只因工程款回收滞后导致资金断链。”

  经承办法官王宏明深入调查,该公司确因资金回笼过慢才导致贷款逾期,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根据其以往客户反馈来看,该公司既“不差钱儿”,又“不差事儿”,经营口碑良好,确属暂时性经营困难。

  面对既要兑现胜诉权益又要挽救困难企业的双重考验,执行团队立下铁则:“绝不让判决成白纸,更不因机械执行逼垮企业!”

  突围:跨省追索激活“沉睡债权”

  执行团队王宏明、孙迪、李淑艳创造性采用“债权追索+分期履行”模式,将突破口锁定第三方债务。为此,承办法官多次往返沈阳、吉林四平、内蒙古赤峰等地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对案外人进行告诫和规劝,最终成功取得案外人的理解,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向被执行人清河区某公司分期给付欠款150余万元。欠款到账后,该公司立即将上述款项转至清河区法院执行专户,并由法院发放给了申请执行人。

  该企业的主动履约姿态令人动容。法定代表人龚某在保险产品提前兑付损失80万元的情况下,仍坚持退保105万元用于还款:“法院千方百计保全企业生产线,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共赢:260万元背后的司法智慧

  当首期260万元执行款到账时,出现戏剧性转折——银行主动减免20万元利息,并邀请法院协助制定分期还款方案。

  “看到企业砸锅卖铁还债的诚意,我们愿意给予缓冲期。”目前借款本金已全额清偿,银企双方在法官见证下签署后续协议。

  该案恰是铁岭法院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清河区法院通过“活封活扣”措施为5家企业盘活资产3000万元,其贯彻的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让5家企业避免因诉讼陷入经营困境。

  【记者手记】 

  当“纸判决”变成“活权益”,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从强制执行到主动履约,这起案件折射出新时代司法理念的深刻转变。清河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祁宝库道出关键:“我们既要当好金融安全的‘守护者’,更要做好企业纾困的‘摆渡人’。”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战时刻,这样的司法实践,正为辽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