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和谐“莓”景入春来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王月 郎美林 本报驻丹东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25-04-17 09:37

  近日,凤城市人民法院白旗人民法庭通过“法理情”交融的方式,不仅让500户村民得到拖欠的租金,也保住了300户种植户的日光大棚,在春耕时节为基层社会治理写下生动注脚,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

  挪用租金惹怒村民

  2020年6月,凤城市蓝旗镇蓝旗村、甲云村近500户村民将1500多亩自留地流转给那某、时某,用于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土地租金每年每亩600元至800元不等。300栋日光温室大棚建成后,那某、时某将日光温室大棚及流转到手的土地转让给了曲某等300户种植户用于经营草莓、蓝莓等新型农业。2023年,那某、时某深陷债务危机,将曲某等300户种植户上缴的土地租金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导致近500户村民未能如期收到租金。村民们联合向蓝旗镇人民政府反映,要求拆除耗资6000多万元建设的日光温室大棚,恢复土地原状。面对这一涉及数百户村民和种植户切身利益的复杂纠纷,蓝旗镇人民政府迅速向凤城市法院寻求法律帮助。

  两级法院共商良策

  了解到蓝旗镇政府的困难后,凤城市法院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到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随后,丹东中院、凤城市法院、蓝旗镇政府在凤城市蓝旗镇召开现场会议,与会的办案能手、业务行家们集思广益,厘清了法律关系,达成了“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绝不出村出组”的共识。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充分了解双方争议焦点和各自诉求,力求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白旗法庭会同蓝旗镇政府,深入到涉案各村各组各棚户统计大棚数量、备案土地租金损失数额等。面对涉案人数多、土地面积广的复杂情况,承办法官制定了“先易后难,逐件调处,分村分组分批化解”的工作方案,为纠纷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析利弊化解纠纷

  承办法官分别与原、被告进行了耐心沟通,从法律规定、人情事理等多个角度对双方进行劝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双方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法官并未简单否定原告村民拆除大棚的诉求,而是向村民们详细释明诉讼风险。同时,法官将村民的诉求与类似案例一并发送给被告曲某等种植户,并告知其若不支付租金,法院可能依法拆除大棚,损失需自行承担。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下,曲某等种植户态度逐渐缓和,表示愿意多付一年租金,并与村民签订一对一的土地流转合同,保障种植积极性,村民也同意不拆除大棚。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纠纷圆满化解。

  ·后记·

  白旗法庭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化解了这场涉及数百户村民和种植户的土地流转纠纷,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庭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以法治之犁深耕乡土沃野,让司法服务有“枫”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