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地:阜新
综观
阜新市综治中心通过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收集基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流转,让离“病患”最近的综治力量最快“出诊”。它不仅是群众诉求的“终点站”,更是部门联动的“指挥部”。
从工业城市的治理阵痛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数字化重生,阜新市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清晨的细河畔,张大爷的晨练路线已从昔日的坑洼土路变为透水砖铺就的生态廊道。这处由30个职能部门协同30天改造完成的滨河公园,不仅是城市更新的缩影,更是阜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推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生动注脚。作为我省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沿阵地,阜新市通过“四中心一体化”改革,构建起“全周期、智慧化、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注入治理新动能。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机制革新
阜新市综治中心通过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收集基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流转,让离“病患”最近的综治力量最快“出诊”。它不仅是群众诉求的“终点站”,更是部门联动的“指挥部”。
“过去群众办事要跑七八个部门,现在‘只进一扇门’就能闭环解决。”细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建制入驻、岗位常驻与动态进驻机制,区综治中心实现“访调立裁”一站式服务,2024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715件,化解率达99.96%。
这一成效的背后,是阜新市以市级综治中心为枢纽构建的“日研判、周调度、月通报”督导体系——每日抽查县区矛盾信息录入,每月下沉调研基层治理痛点,形成从数据预警到现场处置的全链条闭环。
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细河区委政法委率先牵头建立“接访—调解—诉讼—执行”联动机制,法院速裁团队与社区网格员协同作战,成功化解阳光社区供暖纠纷等典型案例,实现90%以上矛盾在诉讼前端化解。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治理跃升
在阜新市海州区综治中心的“阜政通”平台上,一条条民生诉求数据如神经网络般闪烁。这套整合了公安、司法、公用事业等系统的智慧平台,不仅能实时感知井盖异响、小区“飞线”等城市“微创伤”,还能通过大数据预判供暖季投诉热点,2024年,全市供暖类诉求同比下降64.34%。
数字化治理的精准性在个案中尤为凸显。2023年,家住清河门区的李先生因网购家具货不对板维权无门,调解员朱有明通过“阜政通”平台调取商家数据,4天内20余次沟通促成换货协议;彰武县的一起涉农民工劳资纠纷案件中,速裁团队依托信息化平台48小时锁定企业责任,为16名工人追回欠薪。
数据显示,2024年,“阜政通”平台办结率99.8%,满意率超90%;12345热线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6.37%,闭环响应机制已成为阜新市域治理的“金字招牌”。
智慧化不止于技术应用,更在于治理思维的革新。阜新市将12033个基础网格与16456名专兼职网格员纳入统一管理系统,为井盖、电线杆等城市部件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风险可追溯、处置可追踪。这种“预判式治理”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成效显著。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交响”的治理生态
在太平区高德街道,一场因装修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经网格员当日调解达成补偿协议。这样的场景得益于阜新市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出“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法律援助”协同网络——全市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特色调解室等20余个功能单元,吸纳律师、乡贤等社会力量组建“金牌调解员库”,2024年,非诉讼纠纷解决占比提升至73%。
新就业群体的参与尤为亮眼。快递员齐月恒每天收发快递百件左右,他熟悉阜新的大街小巷,这项新工作对他来说不是负担,而是沉甸甸的信任。“很多事儿顺手就做了。比如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垃圾,拍张照片上传,便会有工作人员及时处理。”齐月恒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