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锋警这边独好·现场

来源:辽宁法治报 | 发布时间: 2025-03-04 09:43

  这是一个学雷锋的“群像”,通过跟随采访,记者看到他们立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用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社区/温情接力/空巢老人家里的春天/这是我的“老baby”

  随访记者:江海峰

  随访对象:抚顺市公安局望花分局雷锋派出所雷锋社区民警翟炜

  采访溯源:雷锋社区就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原址,2016年起,翟炜和“师父”燕力飞接力学雷锋,照顾空巢老人张富。

翟警官给张富量血压11

翟炜给张富量血压

  “去看看我的‘老baby’。” 翟炜笑着对记者说。2月25日,记者跟随抚顺市公安局望花分局雷锋派出所雷锋社区民警翟炜来到居民张富的家里,张富拄着双拐打开房门招呼我们,“您老小心点。”翟炜赶忙过去搀扶。

  “今天状态挺好,我给您量个血压。”翟炜将张富扶到床边坐稳后,帮老人卷起左胳膊衣袖,量起了血压。“高压159,比昨天降了10个点。降压药要坚持吃,多喝温开水,等您感冒好了,我再带您去泡澡。”翟炜叮嘱道。

  张富是一位空巢老人,今年73岁了,20年前双侧股骨头坏死,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等疾病,2016年起,翟炜的“师父”燕力飞就在照顾他,这场始于9年前的照料,源于澡堂门前的婉拒。

  张富回忆说:“那时候拄着双拐进浴池,老板都怕我摔着,都婉言拒绝,不让进。燕警官了解我的苦衷后,就带我去洗澡。”2021年7月,翟炜接过了接力棒,承担起了照顾他的任务,家务活、买药、买米面油成了翟炜的日常。

  “在浴池,别人老羡慕了,问我‘他是你儿子吗?’小翟还风趣地告诉他们说是我的小儿子,当时我激动得都哭了。”讲着讲着,张富不禁哽咽,眼里噙满泪花,“咱们雷锋社区是老小区,这里的住宅大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像我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病残的也不少,小翟他不仅对我好,对别人也一样……”

  从张富家出来,记者同翟炜来到雷锋社区门口的岗亭前,翟炜拍了拍胸脯,“这个便民工作站以前是‘燕警官便民工作站’,就是我‘师父’燕力飞的便民工作站,他退休了,我接过了接力棒。”

  记者注意到,在集便民服务岗与居民说事点于一体的工作站外墙上,“便民服务事项”公示栏里提供“便民代办、法律咨询、特定人群预约上门服务”等服务事项格外醒目,工作站内挂满墙的锦旗也见证着两代民警8年的温情接力。


  司机平安驿站/温暖的坐标/歇个脚,救个急/一杯冒着热气的茶

  随访记者:孙硕辰

  随访对象:辽宁省辽河公安局交警支队“司机平安驿站”

  采访溯源:整天在路上奔波,能够有个歇歇脚、展展身子、喝口热乎水的地方,是很多常年在路上司机的愿望,“司机平安驿站”用自己的方式让司机感受到雷锋般的温暖。

安全行车课堂11

驿站里开设安全行车课堂

  在辽河之畔,公路上车流如织,引擎声与轮胎摩擦路面的沙沙声交织。不远处,一座被暖阳镀上金边的白色小屋静静矗立,仿佛在向过往司机发出温暖的邀请,这便是辽宁省辽河公安局交警支队设立的“司机平安驿站”。

  “成天在路上奔波,快来歇歇脚。”2024年12月初,在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党委和辽河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牵头打造之下,“司机平安驿站”正式启用,这也成为了辽河油田上的温暖“坐标”。

  今年2月25日,记者刚踏入驿站,便听到伴随着烧水器“嗡嗡”作响,交警贾广英热忱招呼:“师傅,一路奔波,快来歇歇脚!”紧接着,将一杯热茶递到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司机手中。司机感谢道:“谢谢,可算有个暖身又暖心的地方了。”

  摆放整齐的桌椅,上面有冒着热气的水壶随时为司机们提供一杯温暖的热茶,几盆绿植为这个小小的空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旁的书架上,除了有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资料,还摆放着一些供司机闲暇时阅读的杂志。另一旁的药品区,常用药品被分类摆放,并贴心标注了用途和使用方法。汽车检修区域,各类工具也摆放得井井有条。

  “上次我开到这附近,就感觉有些头晕,进驿站量了血压,吃了免费提供的降压药,休息了20多分钟,感觉舒服多了。”吉林的张师傅从事短途货运已经有10年的时间,说起上次的经历,他非常感激。

  对于轻微违法的司机,驿站也提供了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司机陈先生因为开车时未系安全带被交警拦下,他原以为会面临罚款,没想到交警将他带到暖心驿站,让他观看交通安全教育视频,并进行了耐心的教育。陈先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说:“以后我一定注意,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他不再是“黑户”了/“我能把10月1日当做生日吗”/四个“人生第一次”

  随访记者:王大海

  随访对象:丹东市看守所所长陈东东

  采访溯源:刑满释放人员李海波的四个“人生第一次”(拿到第一个户口簿、第一张身份证,办了第一张银行卡,第一次坐了高铁),都与丹东市看守所所长陈东东密不可分。

看守所所长陈东东(右)与李海波谈心

陈东东(右)与李海波谈心

  2月26日,丹东市看守所所长陈东东拎着生活用品,到了李海波的“家”——丹东市养老院一个住屋里。

  李海波见到陈东东,笑呵呵地说道:“陈所,你又来了,每次来都给我带这带那的。”两个人进到屋内,聊了起来。

  “最近咋样?住得习惯不?有啥需要的没?”陈东东搬了把椅子放到床边,刚坐下,就问了好几个问题。

  “我挺好的。”李海波答道。

  李海波今年62岁,身穿一套浅色的卫衣,脚上一双白运动鞋,看上去一尘不染,头发整洁,胡子刮得很干净,脸色红润。看上去,李海波过得确实不错。他住的屋子大约有八九平方米,白墙上挂着一本红色的日历,格外显眼。床头柜上摆放着水果和几罐营养品。床尾的桌子上养着3盆花,屋子里充满生气。李海波告诉记者,屋子有地热,衣服穿得少也不冷。这是他有生以来住的最好的房子。

  陈东东向记者讲起李海波的“身世”。他是丹东市看守所的一名刑满释放人员。他4岁被家人弃养,15岁时逃离对他非打即骂的收养家庭。从吉林到丹东东港市,几十年来,居无定所、漂泊无依,饥寒交迫成了他此后人生路的写照。终于在一次酒醉后,他犯下盗窃罪,羁押在丹东市看守所。

  管教民警王琦在帮教时,得知了他悲惨的遭遇,之后,看守所为李海波提供了一系列关爱举措。他吃上了免费的营养食品、穿上了温暖的换季衣物、得到了精心的医疗救治。

  7个月的刑期很快就要过去,所长陈东东深深担忧,没有户籍,意味着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在李海波刑满释放时,陈东东将李海波临时安置在救助站,之后,陈东东四处奔走,与公安机关刑侦支队、社区警务支队和市民政局多个部门咨询政策探讨救助安置的办法,终于在7个月后,陈东东对他说:“放心,以后你不再是‘黑户’了!” 

  不知道自己出生日期的李海波小心翼翼地问户籍民警:“是党和政府给了我重新活一次的机会,我能把十月一日当作生日吗?”之后,在看守所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李海波被安置在了丹东市养老院,并一次性解决了他在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医疗、安置帮教等所有问题。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丹东市看守所帮扶了很多从所里走出去的“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