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分三批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八),我省法院一案例入选第二批。
典型案例——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5号
瓦房店市人民法院复州城人民法庭“望闻问切”赋能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
瓦房店市法院复州城法庭坐落在千年古城复州城镇,下辖四个乡镇,均为辽南经济重镇,工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民间资本活跃,借款合同纠纷一直以来位居收案首位。近年来,复州城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四字诀,促推借款合同纠纷前端预防,实现该类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8.86%,调解成功案件量同比增长31.48%。
“望”大局之意
打好基层治理“主动仗”
兴调查研究之风。调研发现辖区的借款合同纠纷具有家族性和地缘性的特点,矛盾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关系复杂,一审诉讼案件的收案数、上诉率、发改率、申诉率呈现“四高”态势,故该法庭将借款合同纠纷确定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重点。
寻主动融入之法。坚持“一季一通报”,每季度科学分析类案治理态势,为党委政府全面掌握辖区民间借贷情况提供参考,落实“一月一会商”,与辖区银行、信用社建立信息交互会商研判机制,实现保障重点项目工作闭环。
解减存控增之题。在辖区开展借款合同纠纷前端治理专项行动,引导民间融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上门走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等通道,推动落实前端防控责任,实现借款合同纠纷收案增幅放缓、总量同比下降。
“闻”群众之声
下好司法服务“先手棋”
下沉司法资源。通过“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调解平台“三进”和“四所一庭”机制,实行“一镇一法官”“五村一助理”,将人民法庭与基层自治组织解纷力量在线连接,推进司法服务资源下沉。
分层过滤矛盾。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等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层层过滤”机制。
优化诉调对接。推进司法确认案件全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送,进一步完善司法确认、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相关流程,“一揽子”解决问题。
“问”工作之效
打好依法履职“组合拳”
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向辖区政府发送关于“协同规范公民代理”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并通过“四所一庭”在辖区推广诉答文书模板、证据目录清单的适用,下大气力支持培育“法律明白人”。
强化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每人每月走访一次中小微企业,年均走访260余次,将150余起纠纷止于诉前。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找准诚实信用等民法原则与“立契以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巧用村规民约、民风习俗化解纠纷,促使纠纷当事人不断扩大共识、缩小分歧、回归理智。
“切”审判之要
守好实质化解的“责任田”
复州城法庭近三年审结借款合同纠纷417件,无一例申诉申请再审。
发挥引导效能。借款合同纠纷是一种传统案件类型,复州城法庭法官熟稔日常生活经验,通过“法庭公开日”和巡回审判等方式,引导辖区群众尊重客观契约。
平衡价值判断。妥善处理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冲突、意思自治与公序良俗的冲突、夫妻关系内部当事人合法利益与外部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冲突。
防止程序空转。加强对“名实不符”型民间借贷的释明,并充分考虑当事人履约能力,引导当事人对于胜诉的心理预期达到合理区间,切实有效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