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让志愿精神在新时代辽沈大地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任晓霞 | 发布时间: 2024-11-29 15:09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参与广泛踊跃,价值导向鲜明突出,作用发挥更加显著,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崭新局面。

  辽宁省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引下,实施“体系优化”“人才强基”“项目赋能”“典型宣传”四大工程,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打牢基础建强机制,将党员示范作用发挥出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起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起来、社会力量凝聚起来,扎实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不断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委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评价全省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在辽宁省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开展好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辽沈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省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会同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学雷锋活动高度融合,着力健全全面参与的动员体系、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充满活力的组织体系、覆盖广泛的阵地体系、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在医疗、应急、学校、“一老一幼”、法律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辽宁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学雷锋志愿者价值导向鲜明突出,服务大局自觉有力,利民惠民扎实有效,社会参与日益广泛。

  截至目前,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734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3万余支、社区(村)和各领域志愿服务站点1.65万余个,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搭建协调机制“高速路网”

  社会参与热情高涨

  “大连的志愿者太贴心了,让我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是一位来自北京的80岁老人的真实感受。

  老人口中说的志愿者是全国最美志愿者、大连市小善大爱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官升。今年4月份,王官升组织成立“大连爱心车队”,发起“爱心送游”活动,为一老一幼、行动不便的外地游客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老人正是通过这次出游看到了当代“雷锋”的样子。

  这仅仅是我省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我省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之中,调整完善辽宁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倡导党政机关全面参与、领导干部带头参与、“两企三新”鼓励参与、企业商会推动参与、志愿群众常态参与,通过创新拓展“党建+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服务搭建“高速路网”,助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全省积极探索志愿服务覆盖领域,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新动能。组织劳模工匠、职工和巾帼科技创新工作者、青年技术能手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技攻关志愿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和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组织金融、法律等重点领域专业人士和退休企业高管、科技人才组建“上门惠企”志愿服务队,帮助企业找政策、找资金、找市场、找人才,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通过探索创新引领,有效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有机融合多元“项目赋能”

  供需对接精准丰富

  在抚顺刘全国式“党员家庭代办站”,记者曾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定期为张富换罐”“下周给王淑珍买药”……“党员家庭代办站”代办员邓士俊在白板上写下需要办的事,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邓士俊心里的牵挂。

  目前,抚顺市已建成刘全国式“党员家庭代办站”1300余个,吸纳专兼职代办员1万余人,通过有效整合社区居家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和其他特色服务四大代办类别,实现对全市社区全覆盖,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6万余件。

  如今的抚顺市,已经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今年以来,我省以建设和运营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辽宁)为统领,深入挖掘符合辽宁特色的精品项目,以多元项目赋能志愿服务,建立全省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库,深化“情暖辽宁 志愿有我”活动项目。

  组织开展全省公立医院志愿服务下基层,开展2024年“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周、爱牙日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全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葫芦岛洪灾灾后重建工作,吸引近50万人次参与,累计筹集资金约5438万元;在全国招募选拔600余名“小海星”志愿者,成功完成2024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志愿服务保障任务……我省通过推进供需对接,已经把志愿服务融入了项目建设中,也融入了百姓生活中。

  打造人才培养“强基工程”

  组织队伍充盈活跃

  19年的时间里,曾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的沈阳利州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累计链接慈善资源价值4000余万元,为辽宁省31756名儿童发放温暖包,为乡村学校修建28所音乐教室、46套游乐设施、44个多功能运动场,累计资助学生6392人。

  这只是辽宁一个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数字。

  为进一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力量,我省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通知》,打造人才强基工程,推动各行业资源下沉基层,建立省、市、县三级“8+9+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包括党员、青年、巾帼等8类基础队伍,文化文艺、科技等9类领域队伍,以及由先进模范、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组成的N类特色队伍。同时,注重发挥行业党委作用,在新就业群体中建立志愿服务团队,使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充盈活跃。

  为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我省出台制度性文件、举办新时代志愿服务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开展基层调研等并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围绕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广使用、志愿者实名注册、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出具等内容,面向全省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等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各类志愿者骨干2.8万余人。

  激活社区治理“动力引擎”

  阵地建设逐步升级

  1.65万余个,这是我省社区(村)和各领域志愿服务站点的数量,辽宁已经实现了社区(村)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

  为了激活社区治理“动力引擎”,不断升级志愿阵地,我省以居民集聚区、老旧小区、重点人群多的社区为重点,把站点建在社区群众家门口,方便居民参与;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服务区、银行、医院、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因地制宜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在国家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体育馆、科技馆等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结合农村偏远地区实际,设立“云站点”,实现志愿服务时时在线。

  同时,我省建强“社区+志愿”阵地,在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社区主场景。制定全省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支持场地设施完善、有专职运营人员的志愿服务站点升级为“辽宁省志愿者之家”,推出集人员办公、活动开展、项目推广、群众参与、宣传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纪丹也是一名志愿者。她像亲女儿一样,常年照顾社区的孤寡老人,还发起“幸福敲门”“点亮微心愿”行动,创新“小棉袄”贴心帮办、“小皮鞋”跑腿代办、“小眼镜”上门教办等志愿助老服务项目,让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

  现在,老人们会将社区的每一件事讲给亲朋好友听,说社区很好,他们很幸福。

  点亮典型引领“精神灯塔”

  培育辽宁志愿文化

  在辽宁,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广泛,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生动局面已经形成,最美志愿者在这块土地上枝繁叶茂。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10周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指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为全国1400多支“郭明义爱心团队”指明了前行方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要飘扬起“郭明义爱心团队”的旗帜。

  多年来,“郭明义爱心团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们心怀大爱,如荧荧星光聚集在“郭明义爱心团队”,不断凝结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雷锋精神已成为辽宁的“精神灯塔”,通过培养“文化+志愿”底蕴,我省健全了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开设相关课题,推进学科建设。在相关媒体开设志愿服务专题、专栏、专刊,创作推出一批辽宁特色志愿服务文化产品,举办辽宁省志愿服务文化节。同时,全省利用主题公园、广场、雕塑、文化墙绘、景观小品、户外大屏、宣传栏目等载体,营造了志愿文化氛围。

  建立激励机制“保驾护航”

  激发志愿队伍活力

  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镇西大林村和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虽然远隔300多公里,但两个村子都通过党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并建立志愿者红心积分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等,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的积分。

  为了激励志愿服务,全省各地纷纷开展志愿者星级认定,推广时间账户、积分超市、志愿信用等礼遇,志愿服务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

  据悉,我省正在推进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纳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辽宁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围绕社会治理新要求和群众工作新需要,推动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建强党员志愿服务队,汇聚好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力量,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与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新时代辽沈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新闻链接

  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辽宁)落户辽宁雷锋干部学院

  “雷锋——”“到!”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举行的雷锋入列式上,现场点的最后一个名字是雷锋,回应的,是现场所有志愿者。这一声“到”,也是734万辽宁实名注册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写下的回答。

  今年,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正式批复在辽宁省设立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辽宁)。这项国家级基地落户在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将带动各市自主自愿开展的市级基地建设,形成“省级主基地+市级基地”的基地群。参与到全省基地群建设的众多志愿服务组织,将是社会组织中最活跃、最有奉献精神、最受群众欢迎的团队,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活力的重要尺度。通过与国家级基地以及各市基地平台联通、资源融通、供需互通、服务贯通,把包括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为代表的全省社会组织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辽宁雷锋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省委社会工作部的要求,将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努力提升自身建设,把工作规划好、基地建设好、作用发挥好,着力打造有影响、能复制、可持续的学雷锋志愿品牌,探索新的路径模式,实现学雷锋志愿活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