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出时间看地图
在辽西
暖风依然在南方以南
很远很远
抽出时间看日历
在辽西
先暖的是心
后暖的是身

在记者采访刘党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了纸上的这首《立春》,这是建昌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刘党的一首近作,透过字里行间,记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对《立春》辩证、理性的思考和表达,这思考与表达,似乎与法官这一特殊的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党是国家一级法官、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诗作就先后在《人民司法》《词刊》《辽宁青年》《辽宁法制报》《青春诗歌》《辽宁审判》《渤海文学》《葫芦岛日报》等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并有诗歌先后被收入《中外当代诗选》《中国当代诗人辞典》《中国当代青年超短文学精粹》《中国当代诗库力作选》等。2017年1月,刘党成为建昌县法院首批员额制法官,入职宣誓那天,他与全院其他入职的法官一起,在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很难想像,在法官与诗人之间,他是怎样找准各自的位置。或者,是以一种诗人的心态去审判那些复杂的案件,还是以一颗法官的公正之心,去创作那些诗意的作品?
如果说历经30余年与诗的不离不弃长相厮守,是他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那他能走上这样一条充满乐趣与折磨,充满变与不变的道路却是一种巧合。刘党告诉记者,他在中学读书时,就喜欢文学,喜欢舞文弄墨,写些小散文、短诗歌等作品,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并一直坚持至今。
当他看见许多身边的文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他那颗不安分的“诗心”不再平静。于是,他也悄悄地把自己的诗工工整整地写在稿纸上,寄往当地的《葫芦岛日报》,没想到,仅仅过了半月,这首小诗居然发表了出来,让他喜不自禁,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初次投稿就得到了编辑的认可,无疑增添了他的信心,一度认为写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每当下班回到家里,他便一个人伏在写字台前,在柔和的灯光下酝酿那些跳跃的文字,短短一年时间,居然写出80多首诗来。“写出作品只是完成了创作的一半,还要把这些作品发表到报刊杂志上,才‘算’作品。”刘党说,他当时选出20首诗抄好后寄给几家编辑部,一段时间的急切等待后,却等到了几封退稿信——他燃烧的激情被泼了一盆冷水。面对编辑冷酷的回复,他真切感受到若想在诗歌创作这条路走下去,非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时间不可,还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多读书,多学习,循序渐进……
于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先后参加了几届文学函授的学习,读了百余本各类书籍,写下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之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集中投稿,目标是当时在国内青年期刊中特别有影响的《辽宁青年》杂志。结果是寄出一首退回一首,退回一首再寄出一首,就这样不停地寄出——退回来,退回来——再寄一首。当时,他就坚信:自己的诗作,可以在《辽宁青年》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一首清新的小诗,终于被《辽宁青年》杂志刊用,成为他前进路上最闪耀的光环之一。可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人知晓,他是在连续接到编辑部30多封退稿信之后,才取得这样的关键一步。
三十多年来,刘党在致力于法院本职工作之余,一直坚持着业余创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汇聚于笔端,进而打磨成意蕴盎然、构思巧妙、催人奋进的作品。
他觉得,审判和诗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诗歌创作不仅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诗歌里的哲理性、辩证关系以及立意等,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法律实践中,彼此共进和提高。
别说等我
□ 刘党
过去是故事
往事
不是传说
和过去说再见
现在是机票
船票
车票
一票在手
不要和未来说等我
等我
是永远的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