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有一个由妈妈们组成的爱心公益食堂,被居民誉为“妈妈厨房”。记者从沈阳市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这里从62岁到78岁的居民志愿者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居民们的爱戴。8月23日,记者前往和平新村社区进行实地采访。
刚过中午11点,和平新村社区食堂就排起了长长的打饭队伍。很快,10张饭桌40个座位座无虚席。记者看到,今日菜式是炸晶鱼、蒜毫炒豆干、爆炒豆芽粉条和紫菜蛋花汤,整个套餐12块钱一份,米饭管够。社区居民,同时也是“妈妈厨房”志愿者的董艳菊向记者介绍:“咱们的食堂不是营利性质,所以价格便宜,但是质量和味道我们都能够保证。”
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明伟告诉记者,说起“妈妈厨房”的建立,要先从和平新村的构成和特点说起。和平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多是一个显著的特点。60岁以上老人占比约22%,其中,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67位,他们面临买菜难、做饭难、用餐不及时、餐食质量低等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2023年4月,社区党委召开协商议事会,提出“妈妈厨房”这种“以居民服务居民”的创新模式运营社区食堂。招募辖区内56名有爱心、有耐心、有时间的妈妈志愿者,义务提供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共销售爱心餐食1.3万余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100余份,共有60余名困难群体和高龄老人获得了免费餐。
社区把妈妈志愿团队备案成为社会组织,使其更加专业有序。这些忙在厨房里的妈妈们不领报酬,但是可以享受食堂的免费午餐。为了让“妈妈厨房”的模式可持续,凡是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还能享受积分兑换日用品、免费体检等待遇。
“妈妈厨房”的故事还吸引了驻街单位、爱心企业向社区提供积分兑换奖品以及慰问品,以奖励“妈妈厨房”的志愿者们。“妈妈厨房”志愿者不仅收获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居民间的邻里关系更是在“妈妈厨房”提供的一餐一饭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妈妈厨房”连续举办了烹饪比赛、美食品鉴会等,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鼓励居民参与食堂的管理和监督,提升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今年夏天,沈阳遭遇了强降雨, “就在咱们这个食堂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分工抢险排涝,各尽其力。”被老伴董艳菊带动加入到“妈妈厨房”做志愿者的王大舜说。
现如今,“妈妈厨房”不但有王大舜这样的爱心爸爸加入,还发展了年轻志愿者。两名年轻妈妈周俊丽、肇天资也加入其中,为“妈妈厨房”注入了新鲜力量。“妈妈厨房”让和平新村的居民不出小区就能感受“稳稳的幸福”。
干净整洁的“妈妈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