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话
截至目前,通过应用各类模型,发现监督线索64条,成案46件,制发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20份,推动建立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实现由“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诉源治理”的有效转变。
检察官在研究数据
数字检察是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完善刑罚执行线索发现、审查、纠正的全路径闭环,打造智慧刑执新生态,近年来,凤城市人民检察院不断探索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实施数据赋能,建成“社区矫正禁止令、看守所超期投送、剥夺政治权利罪犯脱漏管、刑事涉财产刑执行”四个法律监督模型,实现对刑罚执行检察监督对象全覆盖,真正把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关口”。
变“信息孤岛”为“数据大陆”。凤城市检察院以问题为导向,紧盯“数据”这一关键点,建立内外联动机制,盘活“内生”数据,外引源头“活水”。
刑事检察、案管等部门互联互通,充分发掘、整合、运用检察内部数据。同时,与公安局、法院、司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机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通看守所羁押信息、法院审判执行监督信息、社区矫正信息等外部数据。全方位打通内外部数据壁垒,将多方零散数据信息共同汇聚成一个全面、准确、实时更新的数据库,把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成一片片“数据大陆”。
变“人力驱动”为“数据驱动”。凤城市检察院以大数据思维为发力点,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通过设置关键词,对基础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碰撞、对比和分析,锁定异常监督线索,并启动调查监督程序,对线索开展分析研判、跟进人工核查,让违法违规线索“无所遁形”。
变“个案办理”为“诉源治理”。凤城市检察院创新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场景应用,综合运用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监督方式堵严监管漏洞,形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型构建与应用—人工核查与风险防范—类案监督与诉源治理”全链条式监督机制。
日前,办案检察官通过“司法局社区矫正禁止令”模型数据碰撞、人工核查等方式,确定石某存在违反禁止令的情况,立即向司法局制发检察建议,并会同司法局、环保局召开联席会议,就下一步采取措施、责任承担、履行方式和期限、建立联动协作机制等事项达成共识。
操作细说
以“看守所超期投送”模型为例
将“看守所超期投送”作为监督点,模型会自动采集该院案管部门信息和法院提供的生效裁判信息进行碰撞对比,筛选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且已生效罪犯”名单。随后,与看守所提供的“在押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数据进行二次碰撞,进而锁定“应当投送而未投送监狱的罪犯人员名单”线索,并跟进人工核查。前不久,一名办案检察官仅用1天时间便筛选并核实案件线索6件6人,并于次日向看守所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相较于传统“逐人逐卷”的人工核查方式,大数据监督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有效降低人工纰漏风险,缩短办案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