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志愿服务助力平安建设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栾岚 | 发布时间: 2017-07-03 09:25
丹东市志愿者服务的“迎进来”“走出去”“带回来”
 
  “志愿者队伍老龄化”,这是大多数城市在平安建设方面普遍面临的尴尬和难题。如此现状,有无破解方法?近年来,丹东市在志愿服务方面,采取了从“迎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带回来”的志愿者队伍服务方式,赢得了百姓的赞赏,也发挥了志愿服务在平安建设方面的作用。



党员志愿者协会成立
 
  “流动办公”志愿服务在升级
 
  近日,张伟早早来到了社区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刚刚登记好的志愿者名单,她发现表格中从原来的230个名字到现在的300个名字,志愿者越来越多了。张伟是丹东市振兴区永昌街道宾馆社区党委书记,同时也是该市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分子。
  永昌街道辖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宾馆社区辖区面积就达1.1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大,民居多是傍山而建,平房区和老旧单体楼较多,社区的18位工作人员按“网格化管理”,各自都有网格分担区。为了尽可能多地和居民们沟通,了解居民情况,及时帮他们解决实际难处,就需要不停地走访,而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
  平日里,张伟上班从来都不穿高跟鞋,每天都是平底鞋、休闲装,因为她的工作要不停地走。她不仅要像“巡警”一样在各自所辖居民区里走访,还要组织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一起在社区巡逻。这种“流动办公”的模式,让社区工作者要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基层和居民面对面交流上。社区工作者和治安巡逻队的志愿者们一起走访,发现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又进一步拉近了社区和居民间的距离。走得近才能了解更多,服务更多。
  张伟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和志愿者走访时发现,人防路37号楼是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单体楼,楼下地砖破损严重,沙土碎石既影响美观又让老人行动不便,于是社区努力为他们重新铺了红色步道砖,这让居民们感动不已。居民李丽君又向志愿者队伍反映单元门口的雨搭破损严重,前几天掉下来很多水泥块,居民进出单元楼道很容易被砸到,很多居民们求助无门,不知道该找谁,便想请大家帮忙。领队的张伟都认真记下来,回到社区后便第一时间联系了该楼所属房管所,随后房管所派人前去查看,研究维修方案。
  张伟说,这种“流动办公”的模式,尽管增加了社区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但他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辖区居民们正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回应,社区志愿者人数的稳步增长就是证明。
 
  年轻志愿者 注入新活力 
 
  “你们社区工作真是辛苦啊,大热天也得下来,旧小区改造时女的也一样扛砖头,我原来以为你们就是坐在办公室喝茶水呢……”张伟在社区走访时间越长,越能更多地听到居民这样的话。居民们了解了社区工作,有问题和心里话也更愿意和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为进一步了解了社区工作,从而乐于参与社区建设,成为新的社区志愿者。 
  丹东市综治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老龄化严重,多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丹东市开展了“流动办公”,志愿者服务的活动,他们深入基层走访,和居民互动交流,志愿者人数陆续增加了。尤为可喜的是,现在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多是中青年人,这为志愿者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有些年轻的上班族白天没时间,晚上下班后或周末就会主动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书记,下水道的事都联系好了,整完了,你就放心吧……”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时,一位居民高兴地和张伟打招呼。他叫杜海峰,是人防路15号楼居民,是最近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张伟代表居民们向杜海峰表示感谢,他则连连摆手说:“你们社区为我们大家伙解决难题那么辛苦,我作为居民这样做是应该的。我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以后社区有事随时喊我。” 
  志愿者中不仅有了杜海峰这样的热心居民,也有以前曾和社区有过节的人。人防路有一户门市网点,以往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时看到店门外造脏严重,便会上前劝导。店家起初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很抵触,觉得社区是在“找事”,所以态度冷淡甚至出言不逊。但社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一次次与他沟通交流,有时看到店家忙,门口脏,就“不见外”地拿起笤帚帮忙清扫干净。这些小细节感动了店家,之后看到社区工作人员走访,都会客气地说:“进来喝口水吧。”后来他们就一起聊聊天,再后来,店家也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成为城市风尚的光鲜名片
 
  记者采访发现,丹东的志愿者服务不仅仅在社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几天前,“818慈善义工站”站长花建东可是忙得够呛。直到把所有志愿者的服务岗位和职责全部安排完毕,他才长出了一口气。“最近市里有次大型徒步活动,我们站有50多名志愿者都想去现场帮忙。大家积极性特别高,就怕排不上号,我得给安排好。”说起这些,花建东一脸的成就感。他说:“只要是有活儿,大家都抢着干。”
  “这周,我们还组织一次志愿者服务,与市综治办合作,开展全天平安志愿挂点服务活动。”花建东说。活动期间,参与平安志愿者的工作人员身着志愿者服装,除按批次上岗,开展巡逻外,还承担平安志愿宣传、安全隐患排查和报告、单车停放整顿、维持治安秩序、解决矛盾纠纷、扶老携幼及对行人或购物群众的帮扶等工作任务。 
  在挂点服务期间,所有志愿者均能按照要求遵守纪律,完成街面巡防工作,切实承担起综治维稳职责,受到过往群众和市民的好评。
  家住振八社区的王淑贤今年59岁,生下来便有小儿麻痹。对于行动多有不便的她来说,最近这一年多时间,志愿者就是生活中的另一道阳光。“我就一个女儿,在外地读书。自从三年前我家那口子没了,这日子不是过不下去,而是过得没意思。”王淑贤说,因为孤寂,也因为无助,她曾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直到今天,王淑贤仍没有搞清楚,“818慈善义工站”的志愿者当时是如何知道她家这种情况的。“去年刚开春儿,好几位志愿者突然就来到我家,说是以后有什么困难,他们想办法帮助解决,包括想找人聊天。”王淑贤回忆说,当时她惊讶得甚至忘了问这些志愿者的名字,直到后来渐渐熟悉起来,她才知道这些志愿者中有王秀娟、鲍春敏……
  从那天开始,几乎每周都有四五名志愿者到王淑贤家陪她聊天,给她讲工作生活中的有趣事。一度空荡荡的家,开始有了欢声笑语。为了让王淑贤不再消极孤单,志愿者还把她拉入团队的微信群。赶上有活动,大家也总是想着把王淑贤带上,用轮椅推着她踏青、赏花。“以前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是因为身边没个亲近的人。现在,这些志愿者都是我的亲人。”王淑贤说。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在平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当然,上述这些还仅仅是丹东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来自市文明办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仅在丹东志愿服务联合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就已经达到25万人。他们分布于62个志愿者协会、519个志愿者服务站、2917支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丹东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而且,志愿者服务队还积极投身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平安建设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做好了城市的“平安信息员”“平安调解员”“平安宣传员”和“平安守望员”,为建设平安法治和谐丹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稚嫩的娃娃到银发的老者,随着热衷社会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以及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多元化。如今,平安志愿者服务精神的种子已经播散到每个居民心中,平安志愿者服务理念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全社会俨然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时时处处保平安”的良好局面,这座城市的文明风尚也一步步提升,并逐渐成为一张光鲜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