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找回自我,走向新生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石健/文 通讯员 于晓伟/摄 | 发布时间: 2017-06-23 10:58
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6·26国际禁毒日”活动侧记
 
  【新闻背景】
 
  6月26日是第30个国际禁毒日。为了深入开展禁毒宣传工作,强化全民拒毒防毒意识,6月20日,省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关爱健康 你我同行”国际禁毒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省强制隔离戒毒所聘任演员秦卫东、媒体人栾俊学、心理咨询师张国臣、律师姚亮为省戒毒公益大使。在未来,受聘的戒毒公益大使将进一步关注支持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宣传辽宁教育矫治的工作成就。同时,将充分发挥公益大使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公益行动,为戒毒、禁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活动现场
 
  四面高楼林立,热闹繁华,而就在这中间,有一方净土,这里的人群原本迷失自我,但走进这里后,便逐渐卸下精神包袱,迎来新生。这就是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辽宁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所在地。在第30个“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强戒所,探访戒毒警察的工作以及戒毒人员的日常改造生活。
 
  【讲述】戒毒者的自我救赎
 
  记者见到阿亮(化名)时,他已经和常人无异,在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现场,面对几百人的观众,有领导,有管教,有同时戒毒的学员,阿亮面色凝重地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阿亮今年38岁,早在20岁出头的年纪,阿亮已经坐拥几百万的家产,拥有好几家化妆品加盟店,每天回家和妻子、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不已。然而,一次特别的聚会,让阿亮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转折。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个朋友拿出一个神秘的塑料袋,里面装着摇头丸。都说这东西吃了之后很刺激,于是我毫无防备地尝了。”让阿亮没有想到的是,就这一粒摇头丸,纠缠了自己15年。
  一次品尝的快感,让阿亮很快对毒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摇头丸到冰毒,阿亮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深陷毒瘾,以至于手里的生意都无心打理。很快,阿亮出兑了自己的店铺,甚至开始变卖房产。眼看着家里一天天衰败,阿亮的妻子提出离婚,阿亮只能带着孩子在父母家居住。在阿亮父母的一再劝说之下,阿亮决心戒掉毒品,重新创业,白手起家。
  经过两年的打拼,很快阿亮再次东山再起。拥有四种品牌酒水代理的阿亮一下又有了不少收入。但是,又一次特别的聚会,让阿亮再次陷入深渊。
  “有朋友说,有钱了就该享受享受,说我已经戒过一次了,这次玩玩也不会上瘾。”就在朋友的一再劝说之下,阿亮忘乎所以,再次深陷其中。这次的吸食,让阿亮很快放弃了手里的生意,不顾父母的劝说,不顾孩子的年幼,钱花没了,就偷偷卖掉了父母的老宅。成天的醉生梦死,让阿亮彻底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就在去年年末的某晚,阿亮在某商务KTV吸食冰毒,被警方抓获。随即,被送到辽宁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起初,他很抵触。”对于阿亮刚来时的场景,强戒所一大队队长于泳记忆犹新。“一方面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一方面是父母因他不争气相继离世,另一方面他与孩子失去了联系。”重重打击之下,阿亮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我们一方面每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及时与阿亮的老家取得联系,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的孩子,目前孩子已经被社区接管,生活学习都很不错。”在戒毒警察的内外帮助之下,阿亮逐渐找回了生活的方向。目前,阿亮已经成为强戒所里的优秀戒毒学员。“就在今天的活动现场,阿亮现身说法,正在努力完成自我救赎,重获新生。”



演员秦卫东向大家讲述毒品的危害
 
  【现场】了解强制隔离戒毒所
 
  在很多人看来,强戒所是很神秘的。然而,通过戒毒警察的讲述你会发现,这里充满温暖与温情。
  强戒所宣传科王善介绍说,目前强戒所能收纳戒毒学员80余人。强戒所民警因为人数比较少,需要白班夜班倒换,遇到突发问题,夜班连白班也是家常便饭。戒毒民警面对的戒毒学员也十分特殊,既要耐心照顾,也要和学员“斗智斗勇”。有时戒毒民警也开玩笑称“我们也是弱势群体”。
  据王善介绍,吸毒者具有三重身份,违法者、受害者、病人,进入强戒所的吸毒人员被称为戒毒学员。目前所内收治的戒毒学员主要以吸食苯丙胺类毒品为主。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和药品的区别界限就在于,药品是合法使用,用于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毒品是超量使用,滥用,而且不是用于医疗目的的使用。
  于泳是一名戒毒警察,负责学员的管教工作。他介绍说,吸毒人员的强制戒毒周期分为生理脱毒期、心理康复期、行为矫正期、劳动技能获得期、社会适应期等五个阶段。
  刚进入强戒所的吸毒人员都是有抗拒心理的,经常采取吞食异物的方式,想借此逃避强制戒毒。对此,强戒所的管教人员一方面采取措施,处理戒毒学员吞食异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主要是和他们多谈话,多沟通,让戒毒学员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社会一员应该做什么。通过这种思考,使戒毒学员完成角色回归,能够配合管教人员,顺利地完成生理脱毒、心理康复等阶段的治疗。
  亲情是化解学员封闭心理的一剂良药。每个月强戒所都会安排学员和家属见面,如果有特殊情况,强戒所也会安排家属和学员进行“亲情电话”或者安排临时见面。
  采访最后,来自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强戒所部分干警和学员还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在戒毒学员自创的合唱《戒毒心声》、小品《深情》、三句半《戒毒生活》等节目中,通过浓缩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吸食毒品的害处,表达了他们戒掉毒瘾的决心。   
  文艺演出结束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还参观了辽宁省禁毒教育矫治基地。参观结束后,三名戒毒学员现身说法,讲述了吸食毒品给自己、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呼吁社会公众一定要远离毒品。
 
  【心声】向毒品说不!
 
  在活动现场,记者还采访到了戒毒公益大使、东北大学学生及戒毒学员家属。
  @演员秦卫东:现在有很多论调,说演员们压力大,然后就采取了一个这样的方式(吸毒)来减压,这都是给自己的错误找到的特别不合理的借口。我特别提醒年轻人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东北大学小颖:虽然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太多相关题材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当我第一次踏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时,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我们认真讲解了毒品种类、新型毒品式样、毒瘾发作现状、戒毒方式和毒品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让我了解到其实戒毒的生理脱毒期其实很短,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吸毒者心理脱毒。心理脱毒并不单单是让他们摆脱对毒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扭曲的心理回归正常,重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避免更多的不幸发生,除了要增强自制力,不要被好奇、叛逆一时冲昏了头脑,同时也要谨慎地交友、提高警觉,希望大家时时谨记八个字: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东北大学丽丽:参观强戒所以后,知道这些吸毒人员更值得我们去关爱,许多因为无知、好奇、冲动、叛逆、天真、自负……被死神缠绕,最终倒在死神面前!吸食毒品者被毒品所剥夺的也绝不仅是金钱和健康,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灵魂沦丧,家破人亡至生命消逝。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毒品危害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年为这白色恶魔所害的是无数的生命。永远记住: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常态化宣传,我们该做的很多!
  @戒毒学员家属:以往对于毒品的了解大多限于影视资料与文字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有关部门领导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毒品的相关知识,从强戒所规模,毒品的种类、性质,发作现状,戒毒方式,戒毒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对社会危害等几个重要方面,做了大量的说明,使大家对于毒品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生命是短暂而又宝贵的,希望大家保持警惕,不要被毒品诱惑,失去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