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共治 平安大连再升级
【编者按】
6月的大连,海风拂面,游人如潮,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领略大连醉人美景的同时,享受着平安大连的祥和安逸。
多年来,大连市绘制了一幅壮美的“平安图”,走出了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路”。
2015年,平安大连建设成为全国的标杆,万众瞩目。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辽宁建设会议上,大连市荣获“2012——2016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安大连建设如何超越自我?叫响全国的“大连经验”又将如何升级?还有哪些具体举措能让群众享受到平安建设“福利”?
漫步在大连街头,畅享平安之福,感受发展脉动,领略和谐之美,不断前行中的平安大连,正在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对话】
让人民群众在平安建设中
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专访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委副主任、综治办主任王正平

王正平接受本报专访
记者:您好,首先恭喜大连市荣获“2012——2016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应该说,这是省委对大连市在过去五年中开展平安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2015年,“大连经验”叫响全国,迈过这个时间节点,大连市平安建设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正平:前段时间,我们召开了大连市综治办主任会议,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并对新一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大连市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大体归纳为四方面,一是绘制了综治发展新蓝图;二是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三是打造了“大连经验”升级版;四是推进了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记者: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正平:我们用了将近半年时间,精心编制了《大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将引领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今后五年的七个奋斗目标之一写进了报告,并以专门章节进行部署。同时,以“两办”名义制发《大连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为压实综治责任、健全落实链条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可以说,“大连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是空前的,综治和平安大连建设正处于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在过去一年里,我们通过创新建设理念、创建实战体系、丰富工作载体、强化科技支撑、健全长效机制,并持续保证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力量上加大建设,全面打造“大连经验”升级版,推动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记者:正如您所说,大连市综治工作和平安大连建设正处于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平安大连建设也达到了崭新的高度。2017年,平安大连建设该如何更进一步?
王正平:6月13日,大连市委召开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谭作钧在会上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平安大连建设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是紧紧围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第一位要求,紧紧抓住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这条主线,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创新引领理念,坚持安全稳定全要素防范、安民工程全系统发力、平安创建全领域覆盖、平安责任全方位落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当好全省振兴发展领头羊提供安全稳定社会环境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于综治工作来说,实战体系是我们今后发挥实战功能的依存之本。我们将其作为全市综治系统的根基工程,抓实抓细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平台智能化建设、“雪亮工程”规模化建设和综治网格规范化建设,今年上半年,这些工作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当然,平安大连建设需要各地区的共同努力,只有各地区的工作都“亮”了起来,“大连经验”才真正算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记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随着平安大连的不断升级,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从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正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不但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还是对政法队伍的政治要求,也是综治战线的根本任务。去年底,我们委托国家统计局大连调查队,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了公众治安安全感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稳中有升。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网络电信金融诈骗”等新型犯罪已经取代传统犯罪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最突出因素,“生产销售伪劣食品和假药劣药”排位第二,校园欺凌、吸毒贩毒等社会问题和犯罪现象也备受市民关注。如何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治理好,是我们综治人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作为的大课题。今年以来,我们根据梳理出的社会突出问题,在全市开展了校园周边专项整治行动、保健食品违法宣传会议营销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和禁毒专项整治行动,效果很显著,也得到了大连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认可。一位深受保健品传销之害的老人专门写来感谢信,称赞“政府为老人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我们坚持把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由“自选动作”变为“规定动作”,常态长效深入开展,创新实施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清单销号制”,逐个地区、逐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全市首批确定的100个重点整治对象大部分已经“销号”。
记者:您对平安大连建设工作还有哪些期待?
王正平:在今年的综治工作要点里,我们第一次提出了综治工作“内生动力”这个概念。“内”,是相对于“外”而言的。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成员单位的“技术兵种”作用、社会力量的“民兵组织”作用……这些都是“外力”,也是深化综治工作的直接力量。“外力”,需要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来激发,来推升。“内生动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做实做强保障体系。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抓实领导责任制、综治考评、综治表奖、综治宣传和综治队伍建设等,用不竭的“内生动力”来激发平安大连建设的不断提升,让人民群众从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出发 平安蓝图一绘到底
“平安”两字正不断嵌入大连人的幸福生活。一任接着一任抓,大连一脉相承的大平安施政理念结出了美丽果实。
“长安杯”“大连经验”……正如星海广场上的百年城雕一样,平安大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没有终点。
多年来,大连用落实与坚持将平安蓝图一绘到底,谱写出一曲曲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平安乐章。
迈入“十三五”时期,大连市委、市政府编制了《大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今后五年的七个奋斗目标之一写进了报告。进一步完善市民综合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组织孵化、平安大连建设“四大工作体系”。
2016年10月,大连市以“两办”名义出台了《大连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这给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建设平安大连、维护社会稳定是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和任期目标之一,综治领导责任落实不力,市委、市政府将严肃追责!
站在历史之巅,平安大连建设再次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稳步推进,平安大连“再升级”。
2016年,大连市各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2.2%;全市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4.3%和26.7%,近十年来首次实现连续20个月无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市民安全感满意度达89.9%,再创历史新高……这一组组数据,正是打造“大连经验”升级版的最有力诠释。
大连市综治部门研究出台了《统筹推进综治中心综治信息化网格化管理“雪亮工程”四项重点建设的实施意见》,突出“实体化建设、实战化应用”要求,试点先行,创新建设综治工作实战运行体系。
基层综治办进驻综治中心,按照“综治办+综治信息系统+N”的模式规范运行。全市13个区市县(先导区)、55个街道(乡镇)、14个社区(村)开通了综治视联网,计划在年内实现在街道(乡镇)层面全覆盖。全市“雪亮工程”也已经完成地方立项和经费申请,进入地方承诺资金拨付阶段。全市已完成了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并跟进出台了系统建设标准和项目资金监管制度。

服务群众
重创新 社会治理多轮驱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要做好群众工作,除了创新社会治理,别无二途。
近年来,大连市牢牢把握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积极推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西岗区日新街道有楼院155个,其中弃管楼院148个。这些楼院一度曾因环境脏乱差、服务设施残缺不全、治安隐患大等问题,群众意见很大。区、街综治委积极响应群众诉求,组织动员5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50个楼院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平安设施配置、环境改造、美化绿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一批老旧小区跨入了星级平安居住小区行列,平安建设的“老大难”变成居民幸福生活的新家园。街道与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携手创建平安楼院,不但解决了弃管楼院平安创建资金来源问题,又密切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选民的联系,为深化平安创建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大连市委、市政府集中出台《大连市劳动争议互联调解实施办法》《关于开展物业管理纠纷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规定,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诉调对接、医疗纠纷调解、物业管理纠纷调解“三个中心”全面发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联调得到进一步实现,节约了大量诉讼成本。
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清单销号制”,平安创建“降星摘牌制”,寄递物流“准入制”……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结出了“平安大连”建设丰硕成果,2016年,全市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下降22.51%。

守护城市的公安卫士
强防范 防控体系提档升级
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社区楼院总有红马甲志愿者巡逻,街头巷尾监控探头随处可见……
生活在大连的市民,有着很强的安全感,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大连市构建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年来,大连市坚持把推动“大连经验”全面落地,打造治安防控升级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作大局统筹推进,全面推动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
大连市公安局优化蓝鲨机动队点位布局,街面、卡点和海上三个系统互联互通互动,形成了“上高速”“进地铁”“保城区”“控卡点”“封海岸”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防控模式,实现了点对点3公里3分钟,暴恐事件和严重暴力犯罪现场处置1分钟完成。
当前,大连警方全面推广了“视频+实兵”巡逻模式,利用视频探头对重要部位、线路进行全天候的“网上巡逻”,发现警情,便通过350兆电台及时联系案发点附近的民警,并实时将警情推送到移动警务通上,使民警更快、更全面了解情况,提高了处警效率。同时,每天出动专业巡逻警力1000余人次、巡逻车200多台次,对4个市级重点部位、12个分局级重点部位,50个巡逻车驻守位置,城区范围内的3000余个巡逻“打卡”点开展不间断的巡逻工作,形成“时时见警力、处处有警车”的全方位防控格局。
针对夜间居民区人员、车辆密集的特点,大连警方组织了206支社区巡逻队,夜间深入社区,从21时起至第二天早晨5时,采用车巡、步巡相结合的办法,对社区道路、居民小区内部进行全面巡逻,有效遏制了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固基础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打好地基筑高楼。基层基础建设是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根基。现代社会,善不善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大连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APP等“互联网+”模式,通过“社区微吧”“居民议事会”等载体,不断畅通群众志愿自治的渠道,搭建开放治理的平台,实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社区百姓的良性互动,群众有了更多按照自己意愿治理家园的机会。
同时,大连市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构建平安志愿服务新模式,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新的增长点。去年年初,“平安大连”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众多的平安志愿者中,来自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的“十三姐妹团”颇具代表性。这片上世纪80年代的散楼曾经是汽车乱停、满院种菜的弃管地带。
从三年前开始,王秋萍大姐就开始带领大家重整楼院环境,菜地变成绿地,自己买油漆翻新桌椅,买涂料粉刷楼院外墙,铺设院内方砖,关心照顾孤寡老人,救护患病邻居……周围居民在王秋萍等人的带动下,也自觉成立了自管会,使邻里关系更亲、更近、更团结、更和谐。从那以后,这里就逐渐形成了以13个姐妹为核心、多达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十三姐妹团”。
像“十三姐妹团”这样的平安志愿者还有很多,在大连市综治办规划的蓝图中,还有包括医疗、心理、外来人口等10余支专业的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平安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261023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万余次,预计到2018年,全市注册平安志愿者人数将达到35万人,约为实有人口数的5%。
专项行动主动出击剔除侵害平安的“病毒”,社会组织力量协同助力,正在为推进平安大连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志愿者在社区为老人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