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花样”调解队 矛排给力多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栾岚 白国军 王大海 董楠 | 发布时间: 2017-06-12 13:53
  百姓生活中的小矛盾,有时只需要一点点外力就能够化解,这时民间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们有的是平时生活在社区的老党员,有的是乡村的司法所所长,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信息灵通行动快速。谁家发生了矛盾,他们立马就出现,为化解矛盾发挥作用,调解效果也更好,他们被称为草根调解能人。
 

调解家庭矛盾纠纷
 
  【调解达人】
 
  “能人调解”促和谐
 
  “现在农村比以前富裕了,治安防范强了,盗窃的事情少了,但是有两类事情却总是不见少。一类就是土地纠纷,一个院墙、一根垄,就会引起两家纠纷;另一类就是家庭纠纷,赡养、婚姻问题,要想办法把当事人安抚好,做通工作,然后平息矛盾。所以,镇司法所,对家事极为关注。”盘锦市大洼区清水司法所所长冯浩告诉记者。
 
  今年30多岁的冯浩,从事处理矛盾纠纷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可以说经验丰富,正因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时间长,所以他对家事纠纷格外重视。给家事纠纷的当事人讲解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某村的王老汉是一位年超六旬的老人,有一天他来到清水司法所请求给予法律帮助。老人见到冯浩,数落起儿子,越说越生气。老人说,自己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抚养长大,但儿子自成家后,对自己的生活不闻不问,未尽照料义务,也未曾支付任何的生活补助费用,王老汉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协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冯浩考虑父子之间的亲情,一旦涉入诉讼,将有可能激化家庭矛盾。冯浩说:“在农村,人们对打官司还存在误区,认为打官司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往往一些小事,一旦走上法庭,家庭的关系就彻底完了。”所以冯浩在给予老人法律帮助并应其要求为其代写了民事起诉书后,决定努力通过调解手段,疏导化解这起纠纷。
 
  为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也为了老人能第一时间拿到赡养费,冯浩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赶往王老汉的两个儿子家了解情况。经分别询问,得知老人的两个儿子素来不合,一直存有芥蒂,双方互不相让。了解相关情况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先后找到老人的两个儿子做了沟通调解工作。首先严厉地对王某两兄弟进行批评,通过举例子、说事实的方法,从法律、道德、良心多角度进行教育,并强调了兄弟和睦共处、协力致富的重要性。同时向双方当事人宣传了《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明确了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意识到无论是依情、依理,还是依德、依法,赡养老人不仅是晚辈的义务,更是责任。在取得双方的信任后,又郑重地告诫双方,依他们双方目前的这些行为,若再执迷不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终于,两个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赡养协议。协议达成后,双方都签了字,但是在后来的执行上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波折。王老汉的大儿媳认为,以前王老汉对自己“差”,现在却要自己和“小叔子”家均等地承担赡养义务,总觉得委曲。针对这种情况,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又上门去做她的思想工作。最后,王老汉的大儿媳表示:“看在你们的面子上,我也不说孬话,只要小叔子家愿意养活老人,我也没二话。”
 
  最终经过司法所的调解,这起争闹已久的赡养纠纷终于得到了有效而圆满的解决。不仅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教育了年轻人,同时也扩大了法制宣传的效果,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冯浩说:“处理农村家事纠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家人要是发生了矛盾纠纷,大家都不顾及亲情了,这工作能好做吗?但家庭纠纷不及时处理,还真容易引发大事。所以农村家事纠纷你就得管,而且必须立即管,讲法律、讲亲情、讲村规民约、讲道理,才能奏效。化解家事纠纷才能保一方平安。”
 

调解邻里纠纷
 
  【调解招法】
 
  商桂芹的“望、闻、问、切”四步调解法
 
  73岁的老党员商桂芹是调兵山市调兵山街道大隆社区的调解员,20年中经她调解的各种纠纷近千件,一套“望、闻、问、切”四步调解法广为群众接受,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大妈调解员”。
 
  大隆社区是一个有近9000人口的老旧小区,且以老年人为主,“小磕碰”自然少不了,纠纷一出,居民都愿意找商桂芹。“望”,就是看一看居民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闻”,就是听一听周围群众对反映情况的看法;“问”,就是询问当事双方纠纷的关键在哪儿;“切”,就是依据纠纷做出相应的调解。最后这个环节在商桂芹看来是最重要的一环,“切”就要“切”得合理,不能一刀“切”下去不顾双方感受,要“切”出人情味儿。这个过程中,商桂芹利用“脸儿熟”在当事双方中间周旋,更用一张“快嘴”拉家常似的把政策和规定讲给他们,细致入微地调解,直到当事双方满意为止。
 
  近日,记者来到了大隆社区,此时的商桂芹和两名工作人员刚刚处理完一起邻里纠纷。还没坐稳,商桂芹就打开了话匣子。近日天气炎热,社区一户居民开的烧烤店挪到了室外经营,晚上经营时间过长,而且吃烧烤的顾客吵嚷声过大,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把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商桂芹和两名社区工作人员就来到了这家烧烤店了解具体情况,的确如居民反映的一样,同时也了解到烧烤店的收入是这家生活的主要来源。当事双方被商桂芹请到一起进行调解,显然四步调解法很奏效,一番调解后烧烤店店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随即保证要缩短店面的营业时间,营业期间尽量不让顾客喧哗吵嚷,周围居民也对店主一家人给予了同情和理解,甚至表示会在烧烤店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起纠纷调解得很顺利。
 
  “遇见通情达理的还好,但碰到‘不配合的主儿’,硬的不吃,软的不进,让人头疼。纠纷不解决,早晚都是病,那只有豁出这张老脸,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解决为止,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商桂芹一直恪守的纠纷调解工作的准则。在她看来,居民生活在一个小区不容易,凡事以和为贵,纠纷也应以和为解。
 
  讲起去年的一桩事儿商桂芹记忆犹新。这个社区54号楼的一个住户私自在外阳台下焊接了一个养鸽子的铁笼子,四楼住户忍气吞声很多年,去年四楼住户要做室外保暖,却因为那个鸽子笼做不了,几次找到对方都得不到配合,只好向社区求助。商桂芹先后几次去调解,白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晚上老伴儿陪她一同做工作,老两口的几次轮番进言,使得这个住户终于同意对鸽子笼进行拆除。商桂芹说,家人的支持和居民的信任是自己工作最大的动力。社区的李艳书记心中有本账,她说,这20年来经商桂芹处理的大小纠纷能有上千件,社区能有今天的和谐面貌,就是因为有像商桂芹这样的老党员在默默地支持和奉献着。
 
  “只要身体能行,只要大家还相信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说完这话,她爽朗地笑了。
 

“老大妈唠嗑队”
 
  【调解队伍】
 
  “老大妈唠嗑队” 唠出正能量
 
  “唠嗑”,在东北方言中意指聊天,可在大连,一群退休老人组成的“老大妈唠嗑队”,将这一“东北特色”发挥出了独特作用——帮助邻里解决棘手问题和矛盾。
 
  大连市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青社区居民王大妈和老伴儿再婚30年了,有人告诉她如果老伴儿去世了,房子肯定会被老伴儿的子女收走,到时估计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王大妈一听就愁了,有钱不敢花,常常去菜市场捡菜叶回来做饭。后来“老大妈唠嗑队”告诉她,老伴儿去世她是第一继承人,房子有她一半,剩下的才归儿女们分,有法律保护,谁也不能把她赶出来,王大妈的心里顿时敞亮多了。
 
  春晚小品《钟点工》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在马栏街道就常年活跃着这样一支“老大妈唠嗑队”,她们不仅免费“陪唠”,还专门帮助邻里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和矛盾。虽然她们的平均年龄已在76岁以上,可唠起嗑来却以法律为“蓝本”,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老大妈唠嗑队”成立于2011年5月。开始的时候,老大妈们也没想组织什么“唠嗑队”,就是几个退了休的老姐妹聚在一起唠个嗑,一起扭秧歌、跳舞、健身。后来,她们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更吸引很多“家里憋屈型”老太太投入到她们的丰富生活中。
 
  多年来,这群老大妈们不但让社区生活更加多彩,也唠出了和谐稳定。在很多人心中,这群老大妈就是自己的“智囊团”。
 
  李大娘的老伴儿因癌症去世,去世前儿子把父亲名下一套房子卖了,说是用这钱给父亲治病,可钱还没到手老人就去世了,儿子以无房住为由,把户口转到和李大娘一起。李大娘心里直犯合计:“我该怎么办?儿子要是问我要房证,我给还是不给?”她把问题抛给了自己的“智囊团”。老大妈们聚在一起议了起来。李大娘的老伴儿是公职人员退休的,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要治病根本不用卖房子,儿子这么做估计就是惦记着这套房子。于是,“智囊团”告诉李大娘,房证一定不能给儿子,找个机会把所有子女都叫到家里来,先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李大娘有了主意,终于不再彷徨,她表示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老人们凑在一起,多是唠唠自家烦心事儿。跟邻居说怕人家笑话,憋在心里又难受,于是到“唠嗑会”上来倒苦水。辖区周大娘来倾诉,说是女儿常给自己买衣服,但儿媳就从来不给自己买,这让老人对儿媳有了意见。已经86岁的“老大妈唠嗑队”队长徐志英劝老人换位思考:“你女儿给你买衣服,是不是也不给她婆婆买?所以你应该劝你女儿,下次不用给你买了,给婆婆买,别总挑媳妇的不是,多夸夸媳妇,以心换心。”几个月后,老人穿着新衣服逢人就说:“这是我媳妇给买的。”
 
  兰青社区居民王某、李某两户人家楼上楼下做邻居十多年了,一直关系不错,却因漏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2014年6月,两家再次因为漏水发生争吵,双方家人从吵闹发展到在小区里互相推搡。“老大妈唠嗑队”成员徐志英、孙殿英赶到了现场,以身体为盾牌阻挡。原来,漏水后3楼王某不愿为2楼李某支付刮大白的费用,而2楼李某认为王某应该全部承担。徐志英、孙殿英分别做王某和李某的思想工作,5个多小时后,王某和李某在徐志英主持下初步达成和解。此后,经过多个回合交涉,李、王两家最终答应共同承担修复房屋费用。
 
  “梅兰竹菊调解队”活跃在社区
 
  在抚顺市顺城区长春街道安居社区有这样一支调解队伍,他们为维护一方和谐稳定,促进邻里和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它就是“梅兰竹菊调解队”。
 
  安居社区以梅、兰、竹、菊为标识,以日夜星光为主题,分别在4个网格打造了梅花信息排查队、兰花矛盾调解队、竹叶平安创建队、菊花稳控服务队。现4个网格共有志愿者近300余人并建立了网格微信群,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楼、不出网格、不出社区,得到了社区群众一致认可。
 
  梅花信息排查队的队员各自分工负责楼院各种信息,每当矛盾纠纷发生时,他们总是能够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将很多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状态。
 
  “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家庭暴力,我要和他离婚。”前不久,家住安居社区15号楼的杨某带着孩子来到了社区,哭着对梅花信息排查队员说。
 
  原来,杨某夫妇在城东市场卖水果期间,因经营方式不同而发生了争吵,杨某丈夫不但在酒后砸了水果摊,还在第二天打伤了杨某,杨某在无奈之下来到社区寻求帮助。
 
  梅花信息排查队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将这一信息报送给了兰花矛盾调解队,为这起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奠定了基础。
 
  兰花矛盾调解队在工作中突出一个“准”字。
 
  兰花矛盾调解队了解初步情况后,立即展开了调解工作。并在深入了解中得知二人系再婚,男子做买卖比较灵活,由于经常为顾客抹零钱使妻子不满,进而产生了矛盾。
 
  调解中,兰花矛盾调解队使用了分别调解法,一边向丈夫讲妻子的优点,一边向妻子讲丈夫的优点,并告诉二人要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逐渐使双方的情绪得到了平复。然后又结合相应法律法规对杨某丈夫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进行了劝说,不但使杨某主动承认了错误,更在下一步调解中让杨某理解了其丈夫的经营方式,使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一位竹叶平安创建队队员告诉记者,矛盾纠纷的发生有偶然性,有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必须快介入、快调处,这样才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避免事态扩大,降低调处工作的难度。
 
  为此,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中,竹叶平安创建队突出一个“快”。平日里他们活跃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向居民们宣传法律法规,了解居民们的生活状态,每当矛盾纠纷发生时,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联合梅花调解队进行调解,有效地将一大批矛盾纠纷消除在楼院内。
 
  菊花稳控服务队调解人员告诉记者,调解人员的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发言应当客观、准确、慎重。在调解时机不成熟时,对当事人争议过大、过于敏感的问题应慎重提及,不宜评判。需要作出评判的,要注意表达上的明确性、准确性、合理性,要让当事人在幽默、友好和推心置腹的气氛中受到感化和心灵的洗礼,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明理、通情。绝不能因调解员的语言表达或肢体语言的不当,而让当事人对调解人员产生怀疑,造成调解局面的紧张。
 
  为更好地做好排查工作,安居社区推出了365无公休日矛排调处错时工作法,使矛盾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据悉,“梅兰竹菊调解队”在2016年共排查矛盾纠纷46件,调处率达到100%。矛盾纠纷发生率较2015年同比下降了42%。
 
  值得一提的是,安居社区每年还会评出矛盾纠纷排查灵通信息员、精英调解员、稳定状元、自家协调员,不但调动了广大调解员的积极性,更有力地维护了一方的平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