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戒除的网瘾让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年仅23岁,本是风华正茂,然而他却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力自拔;从18岁至今的青葱岁月,他却有着“三进宫”的“丰富”人生阅历。如今,因连续作案20余起被抓获,王某的人生注定充满了灰暗与苦涩。
案发:疯狂作案10余起
4月15日,瓦房店市公安局站前派出所接到报案,辖区内刘先生晚上将车停在楼下,第二天发现车玻璃被砸,钱包和一些日用品被盗;4月18日,家住岭下一小区的李先生报案,前一天晚上停在楼下的私家车的车玻璃被砸,钱和书包被盗。经串并汇总,瓦房店市公安局发现,从2月份至今,瓦房店市内共有10余起砸车玻璃盗窃案件的盗窃手法与这两起案件类似,为此,市局决定并案侦查。
然而,让民警吃惊的是,这些砸车玻璃盗窃案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后半夜,选择的地点,要么附近没有监控录像,要么就是新建小区人迹罕至,要么就是趁着恶劣天气作案。如此娴熟而老道的作案手法,很显然是一名惯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续作案,一方面显示出了犯罪嫌疑人自恃“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也足以表明犯罪嫌疑人对钱财的极度渴求。
升级:半个月内再作案10余起
既然来者不善,那就全力应对。从4月中旬开始,瓦房店市局以案发现场为中心,向外拓延几公里的所有视频资料全部提取,集中优势兵力,调集精兵强将进行研判分析。由于案发都在后半夜,图像质量很差,受环境影响有的图像模糊不清,民警就一个一个视频看,一帧一帧比对,一个人看花了眼,换另一个人接着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瓦房店市局紧锣密鼓开展侦破工作时,犯罪嫌疑人似乎有意跟警方作对,更加变本加厉地作案,短短的10天内,竟然又发生了10多起砸车玻璃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对钱财的索求已经达到了疯狂而肆无忌惮的程度。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瓦房店市局一方面加快对视频资料分析,另一方面加派警力对案发地附近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走访,特别是重点加强了对有前科劣迹人员的调查。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今年2月份刑满释放、曾经有过“三进宫”经历的王某进入了警方视线,作案嫌疑急剧上升,通过对王某的体貌特征比对,瓦房店市局锁定了王某。4月末,正在网吧里上网打游戏的王某被抓获。面对民警审问,王某承认了砸车玻璃盗窃的犯罪事实。
缘由:网瘾让他走歪路
翻开犯罪嫌疑人王某履历,让人震惊也让人痛心:从18岁到如今的23岁,短短五年时间,竟然有了令同龄人叹为观止的“三进宫”的经历。王某每次“进宫”的原因都一样:盗窃;每次盗窃的原因也一样:网瘾。
王某的网瘾有多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曾经连续16天泡在网吧里没出来,饿了,吃个方便面,困了,就窝在沙发上眯一觉。最后网吧老板害怕了,生怕他一不留神死了,于是宁可不要钱也必须把他赶出网吧。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再换一个网吧就是了。对于王某而言,只要网络上有了新游戏,不打通关誓不罢休——在网络世界里,王某有着呼风唤雨、大杀四方的威风凛凛,有着踌躇满志、一路过关斩将的快意恩仇。
只是这种虚拟的快乐,总是被囊中羞涩的现实打断,上网需要花钱,打游戏需要花钱,吃东西也需要花钱——如果说,上网是主业,那么找钱就是副业,用王某的话,要以“副”养“正”。因此,从18岁开始,王某用这套“副”养“正”理论,反复验证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永恒真理,盗窃—被抓—判刑—出狱,周而复始。
当民警问他,为啥最后十几天连续作案10多起时,王某拍着大腿痛心疾首:“哎呀,那几天不是刚出了一个大型网络游戏,挺费钱的,我这不急着弄钱吗?唉,警察大哥,你们先放我出去,等我打通关了,你们再抓我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