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他们是最光荣的人”
编前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这一次,我们聚焦一群既普通又特殊的人。他们有的从事着高危行业,有的则属于退休返聘人员。不管他们从事何种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者。
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工作的苦与乐,品味心中的甜与酸……
第一部分:高空人生
职业:电力行业——变电站的守护者
人物白描:尽管宝兆阳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几岁,但他已经是沈阳邦辰电力安装工程处的“老师傅”了,从踏进变电专业的门至今已有25年,现任该处工程队队长。在工程处的仓库里,宝队长介绍起几件必备工具充满了别样的感情,就像它们是陪伴了他多年的老朋友。

高空架线
他说:万家灯火就是对我这份工作最大的肯定
记录:“那次抢修”
2015年农历新年前两天,半夜12点,寒风肆虐的沈阳已带着倦意沉沉睡去,一个男人却在夜色里顶着风雪走出家门。
提到抢修变电站里的变压器,宝兆阳说,他参与抢修的已不下100个,但那次深夜抢修让他记忆犹新。“一场暴风雪把新民、法库交界变电站里的一个变压器吹坏了(每个站里常规两台),变压器的作用就像“心脏”,坏了整个站基本就瘫痪了,那是一个给附近3个乡供电的变压器,临近年关没有电谁受得了啊?”宝兆阳回忆称,因气候恶劣,变电站所在地的乡道坡度又大,行车困难,运输设备的车开不上去,大家只好从远处拉来一车车的炉灰往地上撒,一边做清雪工作一边将设备运到变电站。
记者在该处了解到,全处共有两个工程队,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安装调试变压器以及维修变压器。每次安装或维修,都要登高到8米(66千伏变电站)或15米(220万千伏变电站)的门型构架上,国家《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均称高处作业。
该处的孙书记告诉记者,气候不好,整个作业的危险性都加大很多,“一般维修一个变压器时,另一个变压器都得尽量保持运转,两台机器距离并不远,风大,连接身上锁扣的地线一旦刮到另一个机器上,就太危险了,几秒钟就能死人。”
记者了解到,两台变电器(小站)的距离只有8米,工人作业时需要专门的“监护人”站在两台机器间保证工人的安全。
“天气恶劣、环境危险、时间又紧,像那次的抢修不多见。本来半个月的工时,我们轮班倒24小时不休息,2天就完成了,及时恢复了供电。”宝兆阳说,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户外连续作业40多个小时,很多工人的脚和耳朵都被冻伤了。“但是一想到老百姓能过上个舒心年,我们觉得值!”
行业观察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记者在该工程处采访时注意到,处里每个人的电脑里都有一堆表格,如《建设施工检查内容表》《现场作业检查内容表》《法规制度检查内容表》《安全责任制检查内容表》……几乎每个表都有多达数百项的“详细作业要求”。
“对于老百姓来说,电轻易不能断,企业也提出了‘优质服务’的要求,我们的工作始终贯穿着‘紧迫’两个字。我们必须保障在这种高危工作环境中,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宝兆阳说,这些表格每个人都需要罗列并认真学习。
“你们的收入情况怎么样?”记者提到这个问题时,宝兆阳笑了,“这个不能说,得保密。”在记者不死心的追问下,了解到他们的工资与社平工资相近,绝不算高薪,但电力是国有企业,有“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这在宝兆阳看来,这份工作的收入已经让他很满足了,“挣多少不重要,老百姓的万家灯火才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职业:清洁行业——城市“蜘蛛人”
人物白描:与人们固有印象中的高楼清洁工不同,老胡看起来很“潮”,半白的头发都梳了上去,唇边的胡须整齐有型,上身米色衬衫,下着黑色麻料裤子,神态悠然自得。记者打开他身边的粗布双肩背包,里面安全绳索、手套、工装一应俱全,而这些工具与老胡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反差。
他说:做这份能把“干净”带给很多人的工作,我高兴
记录:“炫技”百米高空
悬吊在沈阳市大东区滂江街一处百米高楼外的老胡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坐在安全座椅中,两根直径2厘米的安全绳牢牢系在腰上,先蘸上清洁剂,然后涂满整块玻璃,接着换用刮子将水渍去掉,从事这份工作3个年头,老胡干起活来驾轻就熟。
“虽然只有三层,但一上去腿还是抖个不停。”提及3年前刚入行,清洗一座3层小楼的外玻璃时,老胡自嘲地笑了。长期户外作业,日晒雨淋成了家常便饭,“我这行还行,一般来说天气恶劣的季节都不施工,前几天风太大,我也不接活儿。”
老胡说,从事高层幕墙、外玻璃清洗待遇还不错,日入300—500元,但并不稳定,一年下来收入在4万元到11万元之间,工期结束便可领钱。“一天作业六七个小时,有时候上厕所很费劲,赶上需要持续作业的,特别考验体力。”

“蜘蛛人”在清洗高楼玻璃
行业观察
老胡告诉记者,大多数同行,都是“打游击”式地打零工,专业培训根本没有。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想取得高处作业的资质,需参加由安监总局制定考核大纲内容、各省(区、市)组织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考试,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才能作为专业高处作业人员参与工作。但老胡说,自己和周围的工友,都没有听说过相关考试。
此外,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沈阳分所律师周琳认为,由于高处作业的特殊工作内容,此类从业人员除了享受《劳动法》同等劳动保障,用工单位还必须对其进行专业保障。比如高处作业人员必须配备专业工作鞋、安全带和工装,在恶劣天气不得外出作业等。
而这些,是老胡这样的“没依没靠”的高楼清洁工从未享受到的“待遇”。
第二部分:人在险途
职业:运输行业——危险品货运司机
人物白描:和货运司机陈鸣(化名)的沟通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在他语气平淡的叙述中,你并不能感觉到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按规矩办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护身符”。
他说:干这行之后我戒掉了烟酒
记录:数不清的险途
陈鸣的工作内容,是为沈阳市于洪区的部分企业、个人等运送液化气罐,他说,一晃17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
“我老丈人是做这个工作的,我就跟着干了,刚开始特别害怕,都不敢碰液化气罐,怕爆炸。送了快两个月,我的恐惧才渐渐消除。”陈鸣说,做这一行,按规矩办事就能规避很多危险,“为了更安全吧,我硬生生地憋住了烟瘾、戒掉了酒瘾。”记者听陈鸣说,这两年他还为自己投了一份人身保险。“干我们这行的都特别小心,每次出门前必须检查液化气罐有没有渗漏,行驶时绝对不超速。以前曾经在出发前发现过泄漏,当时用手捂着泄漏的地方,手上烧出个大疤。”
虽然自己跑比较辛苦,但为了收入多一点,陈鸣自己买了辆货车,考取了危险品运输员的资质后,按照规定他将车挂靠在一个危险品运输公司,平均每天跑五六趟,在路上的时间跟休息时间差不多。这样跑下来,一年除了固定上交给公司的3000元管理费和给押运员开的工资(每月2500元左右),年收入差不多近20万元,养家糊口没啥问题。
行业观察
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带来了道路运输业的空前繁荣。据可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道路危险货运企业已超7000家,运输车辆10余万辆,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其中,危险品运输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由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具有腐蚀性的特点,运输过程中如果受热、遇到明火、碰撞、振动、摩擦等,存在着爆炸、火灾、中毒、辐射等重大事故风险。
沈阳市交通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近年来,随着化学危险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多,道路危险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经营规模有限,运输车辆和设施设备老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甚至无证上岗,使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存在安全隐患,一些长线运输车辆更被称为“高速杀手”。
据了解,我省每年都会开展几次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专项整治行动,从国家层面来看,去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修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决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36号),同样旨在更好地规范这一行业。
第三部分:粉尘相伴
职业:化工行业——粉尘的“搬运工”
人物白描:与前几个受访者不同,崔峰(化名)是沈阳市某化工厂的老板,但与很多人起家经历相同,很久以前,他也曾是个搬运工。或许,从第三方的角度,仍然可以了解到这类人群的工作状态。
他说:比起缴纳保险,工人们更愿意把钱拿到手
记录:最大的“敌人”是空气
2005年,崔峰的化工厂正式成立了,主营石灰生产,产出的生石灰、熟石灰用于自来水厂、水井、养鱼塘的消毒。规模不大,只有六七名工人,工作内容就是给生熟石灰装袋、运输。“化工行业门槛是不断提高的,不能随意扩大生产规模,产量也有限制。”崔峰介绍说,虽然工厂需要的人不多,但每年流动的工人多达百余人。人员流动性大,给他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麻烦”,“对于涉及危害因素(指粉尘)的工作岗位,厂子都要对工人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崔峰说,环境部门、安监部门、职业卫生部门对化工品企业都有相应的要求,每年都有例行的检查、评价流程。
“流动性大,那还会签合同、缴纳保险吗?”记者问道,“肯定签合同,保险嘛,因人而异,来我这工作的大多数年纪都挺大了,有退休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记者了解到,该厂目前缴纳保险的工人只有2个人,“多数工人,都更愿意把这个钱拿到手,然后自己规划怎么用。”

车间里作业的工人
行业观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记者多方了解发现,在预防职业病上,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在相关设备配置、职工体检方面做得相对规范,很多大型企业甚至将相关工作外包处理。然而,在乡、村的中小型企业、作坊式企业则做得远远不够。
相关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隐藏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监管难度确实较大,主要原因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根据现行规定,县以下政府没有专门设立监管部门,一般从其他部门抽调几个人,聘请为安全生产监督员,专业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他们的付出“给力” 我们的呼吁“走心”
记者采访了上述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深切体会到,他们的收入不算高,虽然大多数安全防护到位,但劳动保障仍然有所欠缺。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他们工作环境极其危险、肩上的责任十分沉重,工作质量却从来“不含糊”。
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障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权益?
“高空清洁这一行,不像厂矿,常发生群死群伤事件,若出事故常是一个人,很少被社会和官方注意到。”据长期参与一线高处作业的业内人士介绍,从目前已知的事故来看,多是因为不遵守安全规定造成的。此外,也存在天气变化、工具老化等客观原因,但归根到底仍是安全准备不足、不遵守规定所致。
针对这一结论,周琳律师建议,从业人员应增强安全意识,参与相关培训,对用人单位的保护措施与方案认真了解,必要时拒绝作业。而用人单位则应当组织必要的培训,提供相应的防护设备与措施,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
此外,作为监管主体,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范围、划定责任义务、加大惩处力度,尽最大可能保障高处作业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个人利益。
噪声聋、尘肺病、苯中毒、铅中毒……这些高危行业的职业病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并非被每一位粉尘类行业从业人员所熟知,个中原因不一而足。
周琳律师指出,《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否则将依法追究刑责。
周琳律师告诉记者,从这些行业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角度来看,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劳动者权益保障得到很大进步,但多体现在工伤、保险、工资待遇的事后救济上,但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种,职业病的防护和安全保障方面存在很大漏洞。
对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加大基层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2.对高风险行业,可以从立法层面要求该类企业提高工伤保险缴纳比例,而职工不需要缴费;3.对不按法律规定,不定期给职工体检的,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经两次以上的处罚或是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应下令企业停止相关作业;4.如企业条件允许,应鼓励企业给员工缴纳补充商业险,对给员工缴纳补充商业险的企业,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奖励,从立法层面,将高危行业的责任险从自愿选择转变为强制险种;5.加强对劳动者在职业病危害和高危行业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