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柳哨声声抵心扉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刘政光 | 发布时间: 2023-04-14 15:24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我极喜新柳。

  我盼望春天,期待春风拂柳垂丝如绦的季节。小时候最心急的是柳条透绿时做柳哨。选不老不嫩的柳枝,用手轻轻揉搓柳皮,使木芯与柳皮剥离。把木杆抽出,现出一截儿空芯儿柳管儿。用剪刀剪成一个个小段,拿削铅笔小刀,在柳管儿的一端轻刮细削,把最外层的老皮薄薄刮去一点儿,露出里边翠嫩的嫩皮,一个个柳哨便做成。小伙伴们把柳哨衔在嘴里,“嘟嘟”地吹着,欢快地追逐奔跑。哨声响成一片,春天的气息随影逐形地迎面扑来。

  柳哨声声,春光流逝。随着柳枝的成熟坚挺,拧不成柳哨了,春天也渐销声匿迹。走街串巷手晃拨浪鼓的货郎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货郎担子上有泥人孙悟空,有糖稀,有玻璃球,还有泥做的公鸡形的哨子。哨子是泥烧制的,用嘴衔鸡尾巴吹,可发出悦耳的哨声。但那几分钱的哨子,孩子们买不起,只能跟在货担后面,眼巴巴张望。孩子想别的招数,延续那吹哨之乐。那时候点炉子做饭、吸烟都得用火柴,火柴盒是薄木料制作的长方形盒。拆开盒体,把两块盒片合上,中间插上根木火柴棍,四周用缝衣服的线缠绕系紧。用嘴衔着开口处,就可吹出响亮的哨声。用手拉伸火柴棍,可调节哨音的高低尖锐。几个人合奏起来,虽不成曲调,但也是颇为热闹。

  当然,最好听的还得数柳哨。我们天天盼着春天的回归,好吹柳哨。柳哨是老天恩赐于孩子们最开心的“乐器”。一段柳哨,可长可短,吹出高低音,抒发胸臆。街坊中有手巧的人,还能在柳管上开出小孔,使得原本只能发出单音的柳哨变成了一个袖珍“短箫”。吹柳箫的人旁若无人地吹,还可模仿出鸟叫声,甚至模仿人说话。

  柳哨源于何时,大概始于原始人类。比起当今的折柳为哨,古人的折柳蕴含着惜别之意。

  折柳别过,乃是希望“留客”。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一阕悲曲呜呜咽咽溅落在西域古道上。我较喜欢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听唱新翻杨柳枝”,是那么的激昂清越,让人振奋。那个春天我们知青返城时吹着柳哨,当是契合这种明朗的心境。“柳”与“留”谐音,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柳条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相融相合。“折柳寄情”是充满东方文化韵味的道别,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只要春来,我总会想起童年的柳哨,或浑厚,或高亢,声声慢慢,直抵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