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家风“朗读者”:传承在细节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孟锦阳 邵小桐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7-03-22 09:49
  清风十里、草长莺飞,这个季节,是适合朗读家风的季节。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只有当家风家训正直、向上,一个国家的风气才会越来越好。本期策划,记者找到了来自政法系统的几位朗读者,他们中间有的正在为工作忙碌,有的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伴随着春风,朗读者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朗读者:黄舒贤
  助失散70年的姐弟重逢



王隆梅老人找到家人非常喜悦
 
  一场70年的离散
 
  “整整70年了,难道在我有生之年里,真的见不到失散多年的弟弟了吗?”82岁的王隆梅老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问自己这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曾经试着寻找了多次,可每回都会令其大失所望。可就在2月20日的下午,通过本溪、景德镇两地警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为王隆梅老人的寻亲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失散70载的故事打动了我,帮助查寻是人民警察的天职。”民警黄舒贤说。
  屈指算来,王隆梅老人与弟弟邸建国失散已经整整70年了。“找到弟弟是父亲临终时的遗愿,也是我这个当姐姐必做的一件事,哪怕是没有结果,我也要一直找下去。”家住本溪市和平新村小区的王隆梅,虽然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可在寻找弟弟这件事上,她一直有所期许。
  “在1947年,母亲生下三弟七天后就患了产后风死去。父亲就用小米汤喂养三弟,结果喂了一周后,三弟就处于死亡的边缘。邸长生夫妻知道此事后,找到父亲要收养我三弟,父亲同意了。邸长生给孩子请了个奶妈,三弟才得以活了下来。事后,我们一家人被招进了部队,父亲有了工作,我也上了学。”王隆梅回忆说。
  王隆梅告诉记者:“在1947年,邸长生所在的部队南下,他告诉父亲,三弟起名邸建国,并告知这个孩子永远不会改名,以后方便查找认亲。身为裁缝的父亲临别时,还亲手缝制一件缎子面的斗篷送给邸建国,当时三弟才1岁多。事隔一年,父亲带着我们迁回本溪,从此与邸家失去联系,当时我只有11岁。”虽然已经过去多半个世纪,可这些往事还深深地印在王隆梅的脑海里。
  1976年父亲病逝,临终前嘱咐全家一定要找到弟弟邸建国。
 
  民警助老人完成心愿
 
  从此以后,王隆梅一直关注着姐弟失散时的那个地方——赤峰市经棚镇。王隆梅告诉记者:“自己尝试查找这个失散多年的弟弟,已有四五次了,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拿起了电话不知往哪拨,写封信也不知往哪寄。”在她的记忆里,弟弟是从赤峰经棚走出去的,想必总有一天还会回到经棚镇的老家。打这起,只要新闻里有了赤峰经棚的新闻,王隆梅从不错过,甚至是天气,她也会时常关注。
  随着年龄渐渐大了,尽快找到弟弟的期盼也越来越重。王隆梅老人总是当着家人的面念叨着这件事。2月19日那天,王隆梅在表弟的陪同下,来到了本溪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支队求助,支队长王玉霖知情后,立即责成人口信息管理大队大队长黄舒贤尽最大的可能,助老人完成心愿。
  黄舒贤经过与王隆梅老人一番沟通后,只得到了几个模糊的线索。名字不确定、年纪较模糊、居住地也就是个大概。黄舒贤只能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进行搜索,尽管邸姓并不多见,可是在全国范围内,搜索出13条同叫邸建国的人口信息。
  在逐一比对后,黄舒贤把重点放到了江西景德镇乐平矿务局机厂区这个户籍地址上,因为黄舒贤发现,户籍照片上的邸建国与寻亲的王隆梅相貌很相似,从眉距到瞳距,再到五官的特征都有相似之处。
  直觉告诉黄舒贤,这个邸建国“靠谱”。但户籍上并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为了核实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她通过当地114查询到属地派出所的电话,并通过同行帮助寻人。
 
  姐弟“隔空”团聚
 
  黄舒贤再次拨通了江西景德镇乐涌分局高家山派出所的电话。对方给出准确的答复,“这个邸建国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考虑到王隆梅老人已是82岁的高龄了,黄舒贤并没有冒然把这一喜讯告诉她,而是先把消息告知其表弟王隆佳,让他慢慢的“渗透”给姐姐,免得老人承受不了。
  事隔一日,王隆梅在表弟和儿媳的陪同下,来到市公安局警务支队向帮助她寻亲的民警们致谢。这个缠绕在她心头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王隆梅的儿媳荆淑艳告诉记者:“母亲挂念这个失散多年的弟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从我嫁到王家当儿媳后,就知道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叔叔。如果不是两地警方合力相助,寻亲的事肯定是母亲一生的遗憾。”
  当着民警和记者的面,王隆梅给远在江西的弟弟邸建国拨通了电话。通话间,姐弟俩各述往事,还相约加上微信后,再续离别之情。仅8分钟的通话,王隆梅老人如释重负。她还表示,“等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弟弟。”
  有了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王隆梅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盯着电脑屏幕上弟弟的照片,视线久久不愿移开。老人还说:“父亲过世后,自己经常梦见与弟弟团聚的场面,没想到这个梦,居然实现了。太感谢好民警黄舒贤了,还有江西景德镇的刘警官,是他们圆了我70年的梦。”
 
  朗读者:陈晶
  工作严苛始自家风



陈晶(右)在办案
 
  陈晶是一位女法官,也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一个顾家爱家的贤妻,一个孝顺贴心的女儿,但多重角色却没有让她顾此失彼,而是更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时,她常常舍弃个人利益,加班加点地完成审判任务。
  而这与她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陈晶现在是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的副庭长,工作中她尊重并维护正职的威信,服从组织安排,做到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虽然自己工作量大,时间紧,可每当年轻同志遇到问题向她请教时,陈晶总是非常热情的和大家探讨问题,孜孜不倦的传授自己的一些审判技巧、审判经验,让年轻法官在业务方面成熟起来,增强处理案件的能力。另外,她能够积极为主管院长、庭长当好参谋助手,主动配合工作,遇到信访案件、集团诉讼案件,她从不躲避而是率先受领任务,积极完成,为同志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75年出生的陈晶告诉记者,她在法院已工作二十年了。她从书记员做起,历任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从事多年的民事审判,积累了娴熟的法律知识和工作技巧,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乐于奉献,审慎处理每一起案件,力求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判决公正,得到各方的高度好评。
  据陈晶介绍,民事审判第一庭负责房地产案件、医疗纠纷案件、各种类型赔偿案件、合同纠纷等,案件数量占铁岭中院全院案件数量近一半,案件的复杂性和审理难度逐年提高。该庭分成三个相对固定的合议庭,审判长负责签发所在合议庭的案件。2015年,陈晶所在的合议庭共受理267件,签发229件,其承办91件,已结82件。2016年,其所在的合议庭共受理253件,签发247件,其承办96件,已结89件。在审理和签发的案件,无超审限,无上访缠诉案件,无差错案件,结案率、归档率均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陈晶说,法律是一门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的社会学科,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司法理念和审判思路。为此,陈晶始终没有忘记父母多年对她的教诲,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第一位,她在取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又进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学历,同时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但她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养成工作之余坚持学习的习惯。经过几年来的锤打磨炼,她的审判理论更加丰富,审判技能更加娴熟。
  多年来,她始终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来约束和警省自己。为人正直朴实,善于团结同志,群众基础较好。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注重节俭,不搞攀比,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以实际行动上践行了一名法官的核心价值观。
 
  朗读者:冯书贵
  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朝阳市双塔区北塔街道北塔社区有位101岁的老人,她叫王云华。在女婿冯书贵和女儿魏凤兰的悉心照料下,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四世同堂的家庭其乐融融。冯书贵和魏凤兰夫妇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老人能活到这么大年龄不容易,所以我们更要好好伺候她,让她享受晚年幸福生活。”老人76岁的女婿冯书贵说。冯书贵和73岁的魏凤兰是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从司法局退休后,每天坚持到社区参与调解工作的同时,照顾老母亲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王云华老人有三儿两女,魏凤兰排行老二,2007年,魏凤兰的父亲去世后不久,魏凤兰便把居住在阜新精神状态不好的母亲接到了身边悉心照顾。虽然年龄很大了,但老人身体一直很好,除了耳朵听不太清,牙齿咬不动硬的东西以外,老人没别的毛病,也很少吃药。
  老人刚来朝阳的时候体重只有85斤,心情也一直没调整过来,总觉得女儿家不是家,她来了就是给女儿添麻烦。每次看到母亲不开心了,冯书贵就慢慢开导她,不要想别的,到了这里,这儿就是你的家。没事儿就带老人到楼下溜达一圈,买点好吃的,哄一哄。每年花开的季节都带老人去赏花,并将老人出游的过程用录像机记录下来刻成影碟,老人没事就喜欢拿出来看。老人喜欢鲜艳的衣服,尤其是红色。作为女婿,冯书贵知道老人的喜好,一到商场就给老人买她喜欢的衣服。每年春节,他都把老人其他的儿女叫来,大家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慢慢地老人也融入了这个家庭。如今,老人的体重已经从刚来时的85斤长到了110斤。身体上原来的小毛病也都没有了。老人已经把女儿家真正的当成了自己家,谁叫都不走了,还说:“他们对我好,我喜欢住在女儿家。”
  北塔社区有一个调解站,冯书贵作为调解站的组织者和妻子每天都会坚持去“工作”。他每天5点多起床,先为老人和妻子准备早餐。“我的父母都去世了,她就和我的亲妈一样。老人能活到百岁不容易,更要好好伺候。”冯书贵说:“不仅从穿衣到吃饭要细心照顾,老人还需要陪伴,希望老母亲能多活几年,不仅是对我们的一种促进,也能给晚辈做个榜样。”
  冯书贵夫妻不仅对家人有爱,有时邻居朋友生活上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给予无私的帮助。多年来,老两口与邻居和谐相处,相互间彼此尊重,也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朗读者:张楠
  传承家风守底线 正气育人铸检徽



张楠和父亲共同参加沈阳市委政法委举办的书画展作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关系党风,也连着检风。
  张楠,自2005开始在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从一名书记员到检察员,逐步成为部门的业务骨干、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室主任。古语云:“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公生明,廉生威。”自从进入检察机关的那一天起,张楠就将严格执法、清正廉洁融入了自己灵魂的底色。无论面对金钱的诱惑还是歹徒的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过,因为在她看来,物质的诱惑并不可怕,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但不能没有灵魂。十年从检路,有困苦有坎坷,每当遇到困难或诱惑时,张楠都会想起父亲常常说起的话——坚守底线,清白做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张楠的父亲张国民了,一位老检察人。张楠从小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不知不觉就有了对检察工作的敬畏和向往,心中的正义感引领她走上了检察官之路。进入沈阳市和平区检察院工作后,她真正进入到父亲工作办案的地方,这时才有了种实现自己梦想的感觉,张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父亲已经在岗位上坚守多年,在她上班不久,父亲就要退休了,这次,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接班人”。父亲退休前再三强调,要守住底线,清白做人,这句话张楠从小听到大,这也是她家的家训,这句话随着张楠的成长有了不同的理解。如今她要守住的底线不仅是法律的底线,更是道德的底线,如今这句话也成为了张楠的人生格言,时刻督促她,鼓励她。 
  这对检察官父女不仅在工作业务上常常交流辩论,在生活中也是一同修身养性,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书法正是修身养德的好形式。张楠父女二人共同研习书法多年,或是一同谈心或是一同练字,父女总有一些聊不完的话题。一个一身正气的检察官和一个清正和谐的检察官家庭,能有效地抵御物欲膨胀、道德堕落,化解不良风气的污染。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家庭给予的正能量源源不断,传承正义的好家风是张楠坚强的后盾,也给予了她无限的动力,她将尽职尽责地完成使命,捍卫法律的尊严,实现自己对于人民的承诺。
  每一个检察干警实际上代表着检察官群体的形象,每一个检察干警的家属也是检察官群体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是每个检察干警的应有之义。相信每个检察官家庭都有关于正义的传承,都有关于责任的担当,关于爱的诠释,他们将谱写共同进步的家庭文明新风。
 
  【记者感言】
  家风就是传家宝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在古代,家风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族长治理这个大家庭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看重人的道德品质,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因此,我们的家风也多强调这一点,比如忠孝、仁义、诚信等等。
  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无情无义,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甚至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视“吃父母”“啃老”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当涉及赡养父母、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成员,则就是另外一付恶劣的态度——“拔一毛而不为”。这样的人,为社会所不齿。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