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法院老法官刘春与各位调解员分享自己在办案过程中的调解心得。
因为通信基站的安装和拆卸,通信公司、商户、居民三方发生纠纷。此纠纷一拖就是三年。商户将通信公司告上法庭后,2月13日,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老法官调解岗”的法官和调解员巧妙地邀请了第三方居民一起参与,最终使各方达成和解。
原告小林是一家商户的负责人,2011年以来与被告某通信公司签订场地租赁合同,被告公司在小林所有的屋顶安装网络通信基站设备。2019年,小林的两位邻居发现被告公司将其网络通信基站设备的固定绳安装到其屋顶,认为被告公司侵权提出异议。被告公司以小林未能协调好邻里相关事宜给公司带来纠纷为由,停止向小林给付租赁费用,另寻场地安装,但在拆卸原有基站设备时,小林的两位邻居出面阻拦,要求赔偿损失。三年来,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耗费了三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铁西区法院受理案件后,于今年2月初启动诉前调解程序,调解员立即组织原、被告到院调解。但原、被告均态度强硬,由于涉及第三人,首轮调解未取得进展。调解员与法官马文辉研讨后认为,本案的调解重点在于两位邻居的态度。恢复调解后,调解员邀请了原告的两位邻居共同调解,在调解员明法理、讲道理的调解下,被告公司对原告商户和原告两位邻居作出相应补偿,取得他们的谅解后,原告商户撤诉,两位邻居也同意拆除基站设备。2月13日,各方达成和解,三方皆大欢喜。
被告公司表示,作为通信网络服务企业,确保各项电信业务及时有效畅通是自己的责任,基站放在那里拆不下来,又无法使用,公司只能另设基站点,造成资产浪费。公司一直在努力想办法,都没有解决。这次成功调解,解决了困扰公司三年多的难题,非常感谢。
马文辉告诉记者,在本案中,通过法官和调解员研讨的方式弥补了调解员争议焦点掌握不准的缺陷,发挥了调解员平等、温和的特点,取得了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据了解,铁西区法院一直在深入探索诉前调解机制创新,并通过设立“老法官调解岗”,形成“法官+调解员”的基本调解形态,建立阶梯式调解结构,形成具有铁西区法院特色的诉前调解模式。马文辉就是“老法官调解岗”的一员。
同时,为切实提高特邀调解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2月10日,铁西区法院还联合铁西区总工会、铁西区妇联、铁西区残联、铁西区工商联等诉调对接单位共同举办特邀调解员培训会。由“老法官调解岗”的资深法官刘春为各位调解员讲解了有关法院调解的相关问题,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自己在办案过程中的调解心得。参与培训的调解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使其获益匪浅,对今后的调解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