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好家风 贵在传承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孟锦阳 邵小桐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7-03-09 09:06
  【传承家风】
  薪火相传检察情
 
  目睹父亲工作时的不眠不休
 
  从检35年的父亲退休了,他把最新配发的检察制服、当年戴过的大盖帽和最高检颁发的“检察荣誉勋章”放在了一起,或许是要封存那些年他走过岁月的回忆,但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副处长刘琦分明在父亲的眼中看到了留恋和不舍。
  这是个两代检察人的家庭。做了十几年办公室工作的父亲,刘琦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伴着他的鼓励考入检察机关的。
  1979年,刘琦的父亲从公安边防派出所调入大洼县人民检察院,那一年刘琦出生。
  1988年,刘琦的父亲从大洼县人民检察院调到了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刘琦在县里上小学。“我记忆中那时的市区总共有三条东西向的马路,很宽,站在路上半天也看不见一辆车。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在最北边那条路的路边,那栋楼对我来说太大了,里边有好几家单位,我分不清哪一层是检察院,哪一层是法院。直到后来检察院和法院在中间那条街上盖了一栋共用一个院子的办公楼,我才知道原来办公的那个地方是借的。”
  1993年,刘琦的家搬到了市区,因为市检察院有了自己的家属楼,那时市检察院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那时的父亲已经调到办公室工作,一叠印着检察院名头的稿纸,一支“英雄”钢笔,是家里小书房经常看到的标准配置。“我上高中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我学习,父亲有时会晚上去单位写材料。我就问:‘你白天干什么了?’他说,‘白天还有白天的工作’。我不理解,但我知道,一支笔、一叠稿纸、一杯茶、一包烟,加一个不眠不休的夜晚,能换来一份好多页的材料。”



刘琦一家
 
  父亲的华丽转身
 
  2001年,大学毕业的刘琦在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实习。每天和父亲一起步行上班,让刘琦觉得检察院变得从未有过的亲切。
  习惯了钢笔、稿纸的父亲,面对电脑有些不适应。在他看来,那个原来只在专职打字员面前的显示器放在他桌上多少有些别扭,尽管他对电脑不陌生,可用来办公还是不如钢笔稿纸来的方便。可这种改变,是机器推着人走,像父亲一样的许多老同志,还是被推上了这条变革之路。院里为照顾这些老同志为他们准备了手写板,可手写板的效率实在跟不上他们着急的程度。于是,从键盘的每个键位开始,从WINDOWS系统的每个菜单开始,父亲跟这个平时在家只摆摆扑克的新伙计开始了磨合。学打字的难度,不亚于让老爷子们学绣花,而就在磕磕绊绊中,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熟悉了鼠标键盘,扔下了手写板。
  几年后,盘锦市人民检察院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父亲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也变成了开电脑、看通知、收发邮件。检察机关的办公方式完成了华丽转身,像父亲一样的许多老检察官也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信息化的门槛,用崭新的方式续写着他们的事业。
 
  怀着崇敬之心砥砺前行
 
  2006年,刘琦考入大洼县人民检察院,那个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岁月更迭,那栋三层小楼已经变成崭新的办公大楼。许多儿时记忆中熟悉的面容已然苍老,但他们亲切的目光却饱含鼓励和期许。刘琦知道,这栋楼中凝结着太多的奋斗和心血。
  2009年,刘琦通过遴选考试,考入盘锦市人民检察院,父亲已经从部门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迎接刘琦回去的家宴上,父亲说:“踏踏实实的好好干,干不好丢的不是你自己的脸。”
  “那时,我的妻子早已从另一个基层院调入了盘锦市人民检察院。我能体会,父亲在我通过司法考试时的满足,和此时看到子女继承自己衣钵的那种幸福。”刘琦幸福地说着,“跟父亲的交流中,父亲讲过很多当年跟老同志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讲那时的艰难,说现在的好条件,却从没说过如何辛苦。亲身参与到检察事业中的我们,在历史的沉淀中分明的看到了父亲和老一辈检察人为盘锦检察事业的奉献和付出。良好的办公条件,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创新的司法理念,乃至摸索前行的司法体制改革,无不是父辈们三十余年来扎扎实实的积累和探索的结果。他们积累的成功经验,哪怕是探索中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面对父辈们用青春和热血凝结的这一份事业,我们确实没有资格轻视和懈怠,只能怀着崇敬之心,砥砺前行。”
  2013年,刘琦调到反贪局工作,这一年父亲退休了。跟父亲谈及现在先进的侦查装备、改进的侦查方式和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工作的影响,刘琦大谈与父亲当年工作相比的转变。父亲只是淡淡的说:“面对的情况会越来越复杂,发展是无止境的,但咱们的那条底线从来没变。”刘琦恍然明白,这些年一代又一代检察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发展,但底线只有一个,“忠诚、为民、清正、廉洁”。



弘扬好家风,活动不断
 
  【家风力量】
  以家风作为传承
 
  1988年出生的青年法官梁爽,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温柔善良,但是和周围的女孩子又有很大的不同。梁爽自称“宅女”,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而读书这个爱好,与梁爽成长的家风密不可分。
  年幼时,梁爽的母亲下岗了,家里的开销都靠工人出身的父亲一个人支撑。尽管小时候,生活比较拮据,不过,梁爽说,每当她考试取得好成绩,或者她想买礼物时,“书”都是她最心仪的。
  梁爽告诉记者,5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自己查字典看书。而看书这个爱好一直陪伴她到今天。
  参加工作后的梁爽,无论是单位还是家里,随处可见各种书籍。在外人看来,法典类的书籍实在是乏味,可这些正是梁爽的最爱。
  梁爽现在是丹东市振兴区人民法院民一庭的一名助理审判员,也是一名中共党员。自2013年11月开始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共审结案件776件。其中2016年共受理案件233件,审结220件。结案率为94.42%,法定期限内结案100%,无错案或严重瑕疵案件,无积案未予处理。结案数达到办案能手指标,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及办案效率均位列全院前茅。担任助审员以来,连年受到嘉奖,曾先后获得院级办案能手、院级特级办案能手及市两级法院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
  工作中,梁爽坚持以柔性的理念实现法律的刚性需求。婚姻、赡养、继承、抚养等家事案件虽然法律关系相对清晰,但往往牵扯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如果处理不当,即便从法律上看案件并没有瑕疵,但从人情上说,可能并没有真正解决当事人的矛盾。这其中,除了坚持调解为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还要顺应时代特点,在不违反法律程序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为审判工作服务。
  梁爽说,她在办理一起被告在新西兰的离婚案件中,因当事人双方对离婚没有异议,但被告无法在审限内回国,办理经过使领馆公证的委托书遇到困难,她采取正常的涉外送达程序又未能顺利将相关文书送交被告,案件陷入僵局。最后,她运用符合现代特点的电子信息手段,在被告母亲及原告在场的情况下,通过实时视频与被告联系,并对此过程全程录像,顺利审结了该离婚案件。
  应对经济发展趋势,梁爽通过案件的审理引导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一方面是慎用合同无效,但同样注重依法保护买受人的合法权益,打击开发商严重的违约行为。如对于开发商无法办理房产证的,及时通过合同解除等方式依法保护购房者的利益,同时依据法律规定适度分担损失,更好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判决引起群体性案件。一年来,她依据上述精神成功审理了多起房地产公司合同纠纷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是慎重审理处分权受限制的房地产转让合同效力。如在审判实践中尚有争议的“小产权房”案件,由于历史原因复杂,涉及多方利益,且政府相关政策也多次强调要区分处理,因此,在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政策的大背景下,法院不宜在尚未有明确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以判决形式影响“小产权房”合同效力。在审理一起小产权房联建合同纠纷中,她依据上述精神,对案件妥善进行了裁决。
  梁爽还很关注涉农案件的审理问题,尤其涉农纠纷的群体性特点,对于可能产生的大规模群体事件,及时做好处置预案,防止产生连锁反应。随着经济发展的迅猛,农村土地近年多因基础设施建设被征收征用,在发放征地补偿款、拆迁补偿款时多涉及村民资格及村民待遇的问题,对于外迁人口、对于新生儿应否享受村民同等待遇,应依据相关法律及实际情况,依法做出裁决,而不能一概而论。一年来,梁爽成功审理了多起涉及安民村、汤池村等村民资格案件,并避免了同类案件影响扩大化。



爱读书的梁爽法官
  【自述家风】
 
  怀念我的父亲
  □ 凌源第二监狱 刁柯
 
  即将要做父亲的我,不禁想起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凌源第二监狱的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的爷爷也是凌源第二监狱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而我,也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儿时,父亲给我的印象是熟悉又陌生的,他总是身着那再熟悉不过的绿色警装,不停地奔波在墙里墙外。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一个月都见不到父亲几面,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那么忙,曾经的我认为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来讨他的欢心,就能让他多一点时间留在我身边,可他依然来去匆匆。每次我想他的时候,都会吵着姥姥带我到监狱大墙外去玩,看着过往繁忙的绿警服和监墙里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松柏。
  随着慢慢长大,我已习惯了父亲的忙碌,慢慢觉得在父亲的眼里只有工作,没有家人,我开始叛逆,学着逃课、打架、顶撞老师,以报复父亲对我的冷落。直到我高二时一次因病住院,父亲来照顾我,那是父亲与我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他的双鬓已满是白发,皱纹也多了很多,顿时我的心颤了一下,眼泪不禁流了下来,父亲抱着我说,“爸爸对不起你和妈妈,希望你能理解我,爸爸这样忙碌是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早日团圆,让更多的孩子早日重拾父爱,更多的父亲早日与儿子的团聚”。我出院的时候,路过监狱大门,大墙里的那棵松柏似乎又长高了很多,枝繁叶茂,遮烈阳、挡暴雨,我冥冥中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种新的顿悟。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了解父亲的工作,我的心情也开始跌宕起伏,我后悔当初误解了父亲。监狱里关押的都是曾经犯了错而又渴望悔过的人,而帮助他们的,就是像我父亲一样的监狱人民警察。为了让他们能认罪悔罪,重新点燃希望,安全顺利改造,早日重返社会,和父亲一样的千千万万的监狱人民警察,每天早出晚归,每日清监查号,用行动感化他们,用言语温暖囚子,兢兢业业,不辱使命。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寄给了我一张照片,不是别的,是大墙内那棵参天松柏,照片的下面是父亲写的“坚韧、质朴、奉献、进取”八个字。
  现在,我在爷爷、父亲奋斗过的凌源第二监狱工作,穿着同父亲一样的警装,每天奔波在大墙里,从事着父辈曾经的工作,现在想起来,也许就是父亲的那八个字引领我成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现在,我也即将成为一名父亲,我会骄傲地告诉我的孩子,你的父亲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此生无悔高墙伴,换得百家圆月明。
 
  短评:
  传承即是美德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里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父辈们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上。家风,亦反映一个家庭或家族行为处事的风格和特点,是其在社会上立足发展之本。
  传承好家风,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言传,就是用语言开导,从孩子咿呀学语起,就应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说空话,为后辈树立起实事求是、忠诚守信的标杆。身教,是最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家风。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孩子的表率。传承好家风,对我们的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精神道德的力量。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树木相连形成森林,森林相叠汇成气候;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传承好家风,既需要个人的领悟与自觉,更需要主流舆论的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我们要努力把众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求的好家风传承开来,让美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把民族精神道德的大厦根基筑牢。
  重视“家风”传承建设,可以提升干警司法能力。“家风”所总结提炼出的特色化的语言、图案、标志都是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凝聚。蕴含在“家风”中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自然对干警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优秀“家风”的熏陶感染下,让每位干警都能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实践,寻找差距、填补短板、苦练真功、追求实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使政法人深知其所在组织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产生职业尊荣感和崇高使命感,进而奋发向上、勤奋工作,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推动政法工作有序发展。
  三代监狱警察、父子检察官……在我省政法系统这个庞大群体中,有不少同在政法系统工作的家庭。父辈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更有三代人握紧接力棒,续写情怀和担当。同在一个系统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家风的传递,一种家庭血脉的传承。随着策划的深入,记者寻找到了来自政法系统的几个特殊家庭,他们有的是父子检察官,有的是三代监狱警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传递责任?又是什么家风让他们传递情怀?带着若干问号,记者走进了这些家庭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