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东区连续十年被授予省级平安区荣誉
编者按:
截止到2016年,沈阳市大东区连续十年被省综治委授予省级“平安城区”和“平安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大东区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为根本目标,创造性地完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与警务“四项整合”、综治信息化建设、系列平安创建等多项重点任务。通过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总结出“职业保安进社区、商区屯警工作站、全科社工、平安商铺”等30多个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独具大东特色的综治工作经验。
2月22日,大东区召开了201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对2016年全区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2017年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今年,大东区将从高起点重新出发,打造更高层次的“平安大东”。

会议现场
领导责任制促进工作落实处
会上强调:平安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落实。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能否层层贯彻落实到位是对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党员能力和作风的检验。
于是,从今年起,区委常委会每半年要开专题会研究一次社会治理和平安大东建设工作。各单位将以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为契机,建立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将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主要领导将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解决问题。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将集中精力,做好组织、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工作。
未来形成工作合力,区政法委、综治办等部门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全区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各部门之间务必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合作,形成信息共享、指挥顺畅、工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体系,坚决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真正形成合力。
会上指出:守一方平安,保一方稳定,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这个责任履行不好,追责问责是最严厉的,从上到下都是如此。
所以,大东区层层传导压力,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贻误时机、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的,依法依纪处理;对社会治安长期混乱得不到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
立体化防控提升安全感
记者拿到了这样几组数据:大东区现有视频监控探头5600个,今年计划新增3500个,实现全域覆盖,其中高清探头大约占40%,累计投入2.7亿元。
大东区共有117名民警沉入社区,兼任副书记或副主任;942名社工下到网格,担任网格长;100多名辅警、60多名职业保安、19000余名志愿者在社区、网格工作。
大东区在维护好铁栅栏、防盗门、应急灯等传统物防设施的基础上,又投入10万余元,为社区发放门窗智能报警器47000个,有效降低了入室盗窃的发案率。
几组数据表明,大东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见规模。
近年来,按照“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的原则,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与警务“四项整合”试点工作,大东区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力量向社区集中。
除了社区,大东区重点街道也巧布屯兵点。
大东区结合“1、3、8”分钟应急处置圈的工作部署,按照“屯警街面、服务实战”总体思路,在东中街建立了全市首个警务工作服务站,整合巡逻、处突及便衣警力,实行“打防管控服”一体化多功能巡逻勤务,东中街地区社会治安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升,警情多、发案多等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多元化调解提升满意度
许多百姓一有矛盾就愿意找警察,一方面,民警并不是调解专家;另一方面,非警务报警一直牵扯着警察的精力。如今,在大东区的一些派出所内驻扎了专业的调解员,矛盾一下子就被化解了。
这是大东区公安局与司法局积极协作建立“公调对接”机制的有效尝试。“公调对接”机制由司法局在派出所设立派驻式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专职调解员开展纠纷调解,实现了“调解工作室标识、调解人员管理、调解工作机制”三个规范。“公调对接”实行以来,有效缓解了基层派出所警情处置压力,促进了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目前,在大北、大东门、洮昌等几处试点派出所已调解治安矛盾纠纷案件150余起,无一复议上访。
多元化调解也是大东区矛盾调解的一个特点。
为推进相关行业、专业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大东区还组建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相继把教育、房产、人社、卫计、交警等职能部门纳入“大调解”格局当中。
大东区结合“法官进街道、律师进社区”等载体活动的开展,抓实了校园、物业、劳动仲裁、医患、消费、交通事故等社会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在政法机关通过“公调、诉调、检调”“三调对接”的方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开展人民调解,降低司法成本,减轻干警压力。在全区各部门及街道社区,通过“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
如今,大东区现有专、兼职及义务调解组织570个,特级和一、二、三级调解员5000余人,街道、社区调委会覆盖率、健全率均达到100%。
积“小平安”为“大平安”
平安大东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离不开群众参与。大东区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积极创新民主协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性,让群众有意愿、有平台、有途径参与社会治理各项事务。
2016年,面对房屋老旧、环境卫生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齐、景观绿化损毁等老旧小区通病,大东区提出了“路平、草绿、灯亮、门严”的标准,开展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平面到立体的全方位延展整治工作。
于是,人们看到垃圾、杂物和菜园子被清走了,花池、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更多了;关不严的楼道门重新安装好了,归家的路也一级级被照亮;坑洼的小路被重新铺平了,上面还多了规规整整的停车位……
2016年,大东区在“三个三”平安社区创建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拓展原有的“平安社区、平安街路、平安庭院”等创建成果,积极打造平安网格、平安娱乐场所、平安公共交通线路、平安储油站、平安商铺等创建载体,在工作目标上“化整为零”,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工作效果上“聚沙成塔”,积“小平安”为“大平安”,推进了平安创建工作的系列化进程。
平安从高起点再出发
2月22日,大东区召开了2017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对2016年全区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2017年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大东区始终把完善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准确把握《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精神实质,区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综治工作汇报,把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和多元化解机制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和区全面深化改革项目之中,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大东建设的多项任务细化、实化,确保了综治工作在全区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一体化工作局面。
为进一步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助力平安建设快步发展,在当日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大东区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大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大东区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节》,并对在平安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及个人进行了表彰。
迈入2017年,大东区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第一责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着力解决事关国家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基层安全和人居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