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好家风 于无声处最动容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邵小桐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7-03-01 10:09
  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许多优良的传统。具体讲,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是公序良俗的根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家风营造和谐家庭,千千万万个和谐家庭,就是千千万万个和谐因子,酿就和谐大社会。
 
  缘起
  “一封家书”有大恩
 
  做家风系列选题,用记者恩师田玉林37年前的来信做缘起,是为感恩。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每个人来说,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家风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田玉林老师的来信
 
  清林:
  收到你的来函两件,内情悉知。开学之初,诸事忙碌,无暇旁顾,直至今日,方才命笔略书几字。两函一信,实属不该,迟复为歉。
  来信中,知你刻苦学业,钻研科学,深表赞许,此乃我之所望。我想,只要勤奋刻苦,稳健踏实,经过多年苦功,定会学术上有所成就,甚而成为佼佼者。望努力,永不休止的努力。
  关于你目前在学习期间,家中无力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的情况,我是深表同情的。我是亲身经历过这种困境的,不愿你再因经济问题而遭受精神上的压力,在我看来,只要我可以生活,你当可以有学习的资金。根据我每月的开支之情况,当给你邮去多少不等的现金,多者20元,少者10元,如有他用也可能不邮,但最后一年中最少邮给200元。今邮去10元。
  学生就得刻苦读书,要注意节俭,养成简朴作风,是为人品。
  田玉林
  1983.3.7
 
  接到恩师田玉林这封信的时候,我在沈阳师范学院读大三。我和四哥1980年一起上大学,家里负担陡然加重。恩师田玉林默默地资助我,最终完成学业。
  1978年,我到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中学读高中,立志学文科,田老师是校长,兼别的年级历史课,我就去听课。同时自学考文科所需的课程。后来田老师想方设法开个文科班,其实就是为我专门设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我借宿同学家,随时向田老师请教。1980年高考前,田老师调到别的学校当校长,依然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我也没让老师们失望,真考上了。
  读书期间,我和田老师书信往来很多,有几封信在同学中广泛传阅。那时候人们之间互相交流,书信是最好的载体,田老师在信中给我讲很多人生道理,对我影响至深。尤其田老师资助我读书,更是再造恩情。我毕业之前,田老师已经升任苏家屯区委副书记,根据规定,我本来要回到苏家屯区分配工作,我做了一个极其叛逆的决定:既已受田老师资助读完大学,就要自己创事业,报答恩师。我没有回原籍,而是踏上铺满荆棘的谋生之路。
  田老师的信,大都保存下来,每次浏览都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其中的道理影响我做人、持家。我出身农家,祖辈淳朴的为人之道,血脉中秉承无疑,田老师的教诲,深深志植于灵魂深处。俭朴,勤奋,成全他人,心胸宽广,我没有完全做到,力争做好。
 
  讲述
  “三警之家”的荣耀



缪子龙和父亲、母亲
 
  我叫缪子龙,在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新城子街派出所工作。天天跟着前辈出警、办案,没事的时候捧着法条细啃,前辈夸我挺上进。
  派出所的日子很琐碎。就在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我们所一个普通的老民警去世了。在葬礼上,来了十几个高中生,在老民警遗体被推走火化的那一刻,这十几个学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大喊“警察爸爸”。我们都很不理解,他哪有这么多孩子?后来才知道,这些孩子是他一直以来默默资助的贫困学生,却没对任何人提起过。
  刹那间我被强烈震撼了,一段时间里,学生们大喊“警察爸爸”的场景在我脑海中像电影镜头一样反复播放,从那时起我留心观察警察群体的铁血豪情,不知不觉向前辈看齐。
  2014年10月,辖区内连发11起摩托车、电动三轮车被盗案。案发部位大多处于监控盲区,发案时间多在深夜,嫌疑人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现场遗留的线索非常少,案子一时陷入僵局。
  在被害人中有一位姓郎的大姐,她丧偶多年,并且患有乙肝,找不到工作,就指着这台三轮车每月挣八百多元钱供女儿上大学。可她女儿的手机又被偷了,孩子发誓说不念书了,挣钱养妈妈。郎大姐对我说,“小缪啊,你说女儿要是不念书了,我们娘俩还有什么指望啊!”当时我觉得就好像车是我偷的一样。我发誓一定要把这案子破了。带着这股劲,我跟同事连续4天的蹲守,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我和同事们玩命追了2个街口,嫌疑人跑不动了,束手就擒。同事对我说,看你这么胖,没想到你还挺能跑。返赃的时候,郎大姐抓住我的手,只说了一个谢字,就泣不成声。
  我生在一个双警家庭中,从小父母忙,我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015年的正月十五,我从单位执勤完回到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1点多。进屋的时候客厅的灯像往常一样为我亮着,当时有点饿,我就蹑手蹑脚的走进厨房想翻点吃的,突然80岁的奶奶从卧室出来问我:“执勤完了?”我说:“是啊我吵醒你了?”奶奶说:“没有,我一直透过门缝看灯光来着,以前灯灭了,我就知道是你回来了,就能安心睡了。今天看灯的亮度大了,我就猜你是饿了。”说完奶奶转过身给我煮了一碗面。看着奶奶蹒跚的背影、年迈而略显笨拙的动作,我内疚的哭了,在这样家家团圆的日子,我却不能陪在她身边。
  忠孝不能两全。我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父亲、母亲的影响,使我倍加珍惜身上的警服。派出所是大家庭,做警察真是不容易,每每在人们享受节日的团圆气氛时,我们只能在阴冷的值班室和巡逻车里,努力用心感受家的温暖。但正是无数公安干警们用自己的牺牲才换来了在每家每户的平安与幸福,想到这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无尽的荣耀与自豪。
 
  采访
  夫妻检察官的幸福



朱蕾和崔永赞
 
  清晨,一对璧人站在镜前,穿好白色衬衫与藏蓝色西服,打上红色领带,最后整理胸前的检徽。闪亮的红色在晨光和深蓝色西服的映衬下,格外耀眼,他们相视而笑。他们有着共同的职业,有着共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职业追求,他们还有着共同的名字,叫检察官。
  她是朱蕾,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的检察官。
  他是崔永赞,大连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的检察官。
  他们的幸福故事始于检察官入职培训的一见钟情。其实更多的是志趣相投,还有因为长期在法律熏染中而散发的相同气息相互吸引,三观相合。
  记者问朱蕾,小崔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她想想,说:“专注。”
  她眼中的小崔:“当他在思考的时候,五感是闭合状态的,所以有时在家喊他的名字,他都没有反应,那就一定在考虑案子。”说到小崔,朱蕾的脸上就是掩不住的崇拜,一脸幸福的样子。
  不免好奇,他们的婚姻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是两个在工作时严肃认真,回家依然细致谨慎的模样?还是工作时谈论法条,回家在饭桌上争论法理的紧张状态?他们的回答竟然是:这是常态!
  小崔说:“蕾蕾回到家经常会和我一起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她会把工作中较真儿精神带回家,把公诉人不辩不休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的饭桌在不知不觉中就变身成了辩论桌。”
  还有几次,蕾蕾在侦查监督部门工作期间,他们的周末约会不是在商场电影院,而是在荒郊野外,只是因为蕾蕾心里惦念工作,想要更加准确的审查证据,要多次进行实地勘察。他们俩说,这种“特别约会”,有检察官身上特有的严谨型浪漫。
  说到特别约会,他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办公室”。作为检察官,加班加点是常态,周末的办公室之约更是常态中的常态。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回是夫妻搭档,加班也甜蜜。
  难道检察官的婚姻生活就真的是这样?工作生活傻傻分不清吗?
  当然也不是。用他们的话说,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生活看起来平淡无波,但幸福却已经融进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刻,融进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会在每个节日收到一束鲜花,或是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她会在情人节收到他特意为她订制的大白水杯;他会在加班回家后闻到家里饭菜飘香的味道;他会为她的胃病而起早,详细列出每一餐早点的食谱……
  他们说,检察官的生活不是只有法条和卷宗,鲜艳的惊喜和温暖的浪漫也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柔软的幸福,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甘愿付出,用自己所信仰的法律去守护正义,让更多的人们,更多的家庭可以在太平盛世享受这样简单又平凡的幸福。
  他们在霓虹灯下携手相扶,任检徽在藏青的检服上散发可以照亮幸福的光芒。他们相视而笑,迎接崭新的清晨。
 
  活动
 
  抚顺二监
  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家书征集
 
  今年以来,抚顺第二监狱在全体服刑人员中开展了家书征集活动。活动要求各监区组织服刑人员广泛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述说自己的家训、家风、家教;抒发父爱、母爱、爱情、天伦之乐、手足之情;怀念老师、师傅的恩情。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造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家族文化、家庭文化、亲情文化,影响、感化和教育服刑人员,使更多的服刑人员培养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厚的家庭幸福感,监狱组织了这项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各监区的积极响应,鼓励文化程度较高的服刑人员利用这次机会,表达出个人的思亲之义、忏悔之情和重作新人之志。参加征文的服刑人员静下心来,回顾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
  一封封家书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哲理,这里有的是质朴的语言,是浅显的道理,述说的是普通人家的家规、家训。服刑人员用心写下了对父母的思念和愧疚,对爱人的热恋和珍爱,对子女的教诲和希望,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向远方的亲人许下郑重的诺言:悔罪赎罪,好好改造,洗心革面,重塑新人。表示再也不会让亲人们失望!要在党和政府及管教警官的教育帮助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悔过自新之路上做到最好,努力再塑一个遵纪守法的自己,一个对社会有用能为国家效力做贡献的自己。人生新的一页刚刚翻开,要用心去描绘,待重获自由的那一天,凭着双手创造新生活。
  这次征文活动,教育科精心安排、周密组织、严格审核,把那些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思想转变大、改造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家书推选出来,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到省局《全省服刑人员家书选集》的评选中。
 
  大连市中山区司法局
  “写家训,晒家规,助成长”
 
  春节刚过,又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返程高峰。大连市中山区司法局联合青泥洼桥街道开展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辖区居民挥毫泼墨写家训、亮家规,一会儿工夫挂满了墙。
  几个戴安全帽的外来务工人员挤了进来,来自河南濮阳的刘文强讨要了一幅家训作品“朴朴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端端正正叠起,准备寄回家挂起来。他说:“以前光听别人怎么教育子女,自己家没立下规矩,现在不在儿子身边,给他立个家规很重要。”家在安徽的孙文法也有同感,他“淘”到的是“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用以勉励家乡的儿子努力学习。
  司法局负责人表示,注重引导居民培育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仅青泥洼街道辖区3600多户居民中家风教育普及率接近70%。包括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到家风传承活动中来,社区向他们宣传优秀家规家训内容,通过赠送明信片鼓励他们把好的家训写下来寄回家。家风培育有效化解了戾气,生成了和气,如今这个社区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均为零。今年大连市“和谐楼院”有两个在这里挂牌。
  日前,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八成的大连甘井子区蓝城小学,三年二班的课堂上学生们牵手家长走上讲台,晒出自家家风。走廊上,则展示着同学们的家训:不撒谎、不偷盗;勤俭、节约;吃亏是福……在这些朴实无华的家训中,小学生董好妈妈的一番话代表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我们家孩子父母都是平凡的农民,文化素养不高,没有文化底蕴来提炼家风,只能说家风是潜移默化地一点点渗透在生活中的。
  “家风不只是家长的事,同样也是学校的事”,甘井子区蓝城小学校长陈焕娟对此体会尤深:“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水平不高,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将直接影响孩子成长,需要学校以校风牵动家风,带动家庭教育。由此,蓝城小学采取老师家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和家长密切接触,了解家教动态,纠正错误态度。每个学期,学校都会邀请教育专家,面向全体家长进行家教理念培训,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提升。
  记者了解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树家风”是大连市开展家风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写家训,晒家规,助成长”活动正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其中,以社区和家庭联动拓展家风教育渠道,以学校和家庭联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风、涵养良好习惯。
 
  短评
  传承优良民族之风
 
  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劝人行善积德,力行勤俭有为,那些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渗进我们的文化,影响着社会风气。
  从降临在这个家庭的时候,我们就自然的接受了家庭的第一个家风了。家族的家风,这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