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饭,从土里来。
黑土地被誉为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形成1厘米约需200年至400年。中国那么大,只有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才有黑土地。
在我国,农业是基本盘,黑土是农业的基本盘,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一部看似“切面”很小的法规,必将深刻改变黑土地。
大地、耕种、果实,永远代表着苦心不负、劳有所获,永远传递着踏实感和安全感。在这里,一切的出发点就是黑土地。
这个盘子,坏不得。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认识到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
他们说,土地和牲口一样,只让干活不好好喂养“指定”不行。
喂养好黑土地,有机肥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但,农户的作为,只能是一疙瘩一块,零零散散的。政府做主导,责无旁贷。
黑土地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在实际生产中,农业生产经营者选择何种耕作技术,往往会详细计算经济账。
农户算“小账”,国家一定要算“大账”。
这笔账,该怎么算?
这笔账,要算政治账。“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上”,必须着眼长远,不折不扣地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笔账,要算科技账。科技是最好的生产力,黑土地保护涉及农艺、农机、生物、工程等多方面,要把握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加强黑土地保护技术研究。
这笔账,要算生态账。就像环境保护一样,保护黑土地需要投入,但这是投给未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土生金,绝非朝夕之功,自然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黑土地保护,源于责任,成于专业,终于治理。
这笔账,不只在统计数字上,更在农人安于农、乐于农的生活中。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光景过得更好,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