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聚焦名画何去何从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彼时正值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掀起新高潮。曾被誉为“金陵三杰”之一的著名画家柳子谷在鞍山创作了一幅名为《山村新貌》的长卷。此后,该画躲过文革浩劫得以保存。然而在柳子谷去世后,《山村新貌》的命运发生改变。因为家族对画作的分割存在异议,最终走向法庭。那么,家族纠纷的原因是什么?画作未来何去何从?带着疑问,记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知识普及: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表现形式。奥运会开幕式的长卷,让世界人民认识了这个中国艺术品种。长卷,是经中国特有的接裱技术,将多幅画接贴衬纸上,形成一个整体,卷轴保存。后有艺术家利用中国画这一艺术特点,将画直接分裱成多幅作品,一是便于作品保存,二是拓展了作品表现形式。
柳子谷简介:“抗日县长”奔波呼号为国难
柳子谷是个全能型的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皆长,尤精兰竹。蔡元培称他为“画竹圣手”,坊间另有“板桥第二”的赞许;于右任称其绘画作品“可以起近代之衰!”以画赈灾,是近代画家的一个传统。关心社会、深具同情心的柳子谷也不例外。1933年,江北大水,柳子谷画竹百幅,义卖赈灾,救灾组织授赠他“急公好义”锦旗一面。抗战初,柳子谷应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之邀,出任通道、绥宁两县县长。他励精图治,也曾卖“竹”救灾,然而在抗战节节败退的大形势下,他一个小小县官又能如何?两年后他终于弃官辗转到重庆。1948年,他看到南京政府气数已尽,辞职返回江西家乡。
源起:从捐到分的纷争
“我们无偿完好保管58年,终因质疑‘独吞’成被告。”柳子谷之女柳咏絮告诉记者。
《山村新貌》画创作完成于1958年。伴随着柳子谷举家南迁济南,《山村新貌》被留在了沈阳,留在了柳咏絮夫妻的身边。在夫妻二人的悉心呵护下,柳子谷先生的二幅巨作都躲过了文革的劫难。1984年,柳子谷的另一幅27米长卷《抗美援朝战争画卷》,经柳子谷先生之手,亲自捐赠给了国家军事博物馆。不久,柳子谷便离世。
1990年,在柳子谷夫人离世后,在长子柳明湖的主持下,将柳子谷的遗作画分5份,归子女们各家分持,由柳咏絮保管。她后将《山村新貌》这幅作品拿出来告诉大家,希望完成父母遗愿,请求其他兄弟姐妹在同意将该画捐赠国家的协议上签字,还是继续由柳咏絮暂时保管。
1996年,保管人成为6人,原本单一的“捐赠”协议,也变成了“捐或卖”,但是在“卖”的后面做了“还给父亲”的限定。27年来,《山村新貌》一直在柳咏絮夫妻的呵护和努力下,静静地等待着“回家的路”。2016年12月,柳咏絮独家捐赠价值过千万的藏品,在柳子谷的家乡江西玉山县合作,在玉山县博物馆内建成了“柳子谷纪念馆”。但因受《山村新貌》案的牵连,捐赠藏品都被法院封冻在银行保管箱,该画也因被法院判卖个人,无法完成27年的“捐或卖”中“捐在先,卖在后”的家族协议,无法踏上回归家乡的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幅画从捐赠走向个卖?柳咏絮之女满懿告诉记者,原本是因为一句笑谈。
原来,一句笑谈“要她200万”,终成法院判决书上的画价。记者了解到,《山村新貌》画起诉时的价位是100万。这个数字源于家族内部。当时,因柳咏絮在三名原告放弃27年前的“捐给国家”的原始约定,要卖画给画商,便提出自买该画捐国家。经柳子谷的次子柳楠湖在中间协商后,家族内定价102万。就在柳咏絮全家在筹集资金的时候,柳子谷的长孙柳河怀疑柳咏絮捐画是假,其女满懿再次转手卖画是真,便让其父柳明湖率两位原告,以防“独吞”为由,再次撕毁家族协议,起诉到沈阳市和平区法院。在一审的第一次开庭和第二次开庭中间,柳子谷的长孙在商讨以多少价位再来让柳咏絮收购时,柳楠湖一句“要她200万”终成为法院一审二审判决书价位。200万,让柳楠湖彻底无语。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成为法院定价的依据。
焦点:到底是不能分还是不忍分?
满懿告诉记者,2013年10月,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平均分割”。被告在一审答辩中,当庭表示同意“分割”。在原告、被告都同意“分割”的情况下,原告开始转向,极力回避“遗产分割”的第一步“实体分割”。提出各种不能进行“实体分割”的理由。对此,满懿提出观点,合久必分,《山村新貌》画系7.5米的中国画长卷式表现方式,原本就是由多幅接裱成一体的。画作完全可以选择“分裱分存”的方式,完成原告、被告此次因家族持有人的不同主张而引发的“分割”请求。分久必合,待家族意见取得一致后,可以依旧以“分裱”方式由国家博物馆整体收藏。原告柳明湖在二审时当庭表明:不卖,当传家宝。那“实体分割”就不会产生经济价值,更不会有“贬值”。既然如此,“实体分割”后,“山”画同意捐赠的部分收藏于“江西玉山柳子谷纪念馆”,“山”画的其他部分分存各家,等待国家收购。原作展出时,经持有人同意,个人收藏部分同时到展,其艺术价值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原告如果改“平均分割”的诉讼请求为“一家独购”,应另案另诉。
对此,满懿期待国家资助政策的早日出台。伴随着老艺术家的离世,艺术家后人的遗产纷争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意识下,在一些画商的怂恿下,不断出现在各地的法庭上。据悉,国家艺术基金会一直在探讨国家收购方案,期望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国人的协力下,让《山村新貌》能完成国家收购,留在中国,留在玉山,避免流失到日本,也望逐渐远去的亲情能有回归。
探讨:名画到底该何去何从?
名画何时才能踏上归途?柳咏絮告诉记者,1956年,柳子谷应邀来到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他除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传授技艺外,还与军旅画家满健,利用三年时间创作了27米长的史诗性中国画《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此画作回答了当时画坛争论的中国画能否反映现实的问题,并入选《中国画百年经典》。满健是从沈师举办的教师作品展览上,认定柳子谷为自己的创作伙伴,与其共同创作了《抗美援朝战争画卷》。1983年,两位老人共同将此画捐给国家,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谈到《山村新貌》这幅作品,柳子谷之女柳咏絮说,1960年,其父受省教育厅委托到鞍山师范学院支教时,随同师生一起到辽阳核伙沟的梨皮峪写生,收集素材,画山村里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所感染,和同事们一起利用教学课余时间,在宿舍兼办公室的空间里整理素材,大家利用各自的艺术特长,分别创作反映农村新面貌的绘画作品。支教工作结束后,他回到沈师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再次创作出了7.5米长的《山村新貌》,引起业界轰动。后有多名专家学者感慨此幅作品,是一幅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叙事性的风俗画。柳咏絮说,深入生活是其父的一贯追求。可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都是极高的。
对此,柳子谷的子女们对于画作的处理意见,在1990年就达成“捐给国家博物馆”的共识,直到2013年10月13日,因猜疑,同意将画作捐赠国家的家族协议再次被撕毁,原告提出“平均分割”的诉求,将不改“捐献初衷”者送上了被告席。念及此案是家族间因不同处理意见而形成的纠纷,不想继续扩大事件影响范围。满懿介绍说,在第一次按程序做司法评估时,作为被告是积极配合法庭做摇号选择评估单位的。因为第二次评估鉴定单位是由原告自己寻找的,仅北京来沈阳的路费就高达1.5万,原告被告都觉得要价不公,家族已经有转让协议价格,起诉也是按100万提交的诉讼费。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同意意见的情况下,鉴定被终止。一审给出了“200万判归一个人”。被告柳咏絮在代大家保管的同时,一直在筹建“柳子谷纪念馆”想让《山村新貌》回归故里。为了不让画作流失,被告上诉二审,反对个人收购,被迫同意“分割”,期望通过“分裱”的方式,为国家保留一段“山”画,为将来的“合裱复原”留下一个机会。“也期望在不忍判决‘分割’的情感下,为国家收购‘山’画创造一个等待的时间,也为家族自己解决纠纷创造一个‘和解’的时间。”满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