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滕启刚30年来一直坚守在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他的“滕氏调解法”更让千山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亲情融化法”“外力协助法” “换位思考法” “背靠背法”……对滕启刚来说,所有调解法只有一个核心: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在鞍山两级法院,广大干警将缅怀学习滕启刚放在心里、落在行动上,尤其是千山区法院,作为滕启刚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他曾经的同事、好友、学生们如今正把“滕氏调解法”运用到具体办案中,用实际行动学习和继承滕启刚公正为民的情怀,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
“亲情融化法”+“外力协助法” 成功化解砍树积怨
点睛:滕启刚曾说,“法庭虽小,却是法院参与社会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桥头堡’。”生前他也常呼吁年轻法官要走出法庭,多到群众中去。
今年年初,千山区法院大孤山人民法庭庭长白雪在审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案件时,探寻矛盾背后的症结,成功化解一起多年邻里积怨。
原告张某和被告刘某两家果园相邻。2020年12月,原告发现其种植多年的10棵樱桃树被砍,认为是被告所为,遂找到被告要求赔偿损失,被告拒不赔偿。今年1月,张某到千山区法院起诉,法院一审判令被告刘某赔偿原告张某1万元。刘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案件分到白雪手中。
“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化解两家的矛盾,只有解决了果园土地的界限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矛盾。”白雪邀请村委会工作人员及派出所民警一同到双方争议的果树现场进行勘验。
在村委会和派出所的见证下,原、被告就双方多年争议的地界不清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明确了两家公用的院墙、双方门前承包果树的界限。
考虑到被告家中的困难,原告表示放弃本次诉讼主张,“亲情融化法”和“外力协助法”让争吵多年的两家言归于好。
白雪(右二)到现场查看发生纠纷的两家土地界限。
法官这样说
结案后,村委会特意为法官送来一封感谢信。拿着感谢信,白雪说:“将‘滕式调解法’运用到具体办案中,不仅能真正发挥人民法庭深入田间地头‘接地气’的优势,更让滕启刚精神在人民法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亲情融化法”+“背靠背法” 顺利修复撕裂的亲情
点睛:滕启刚曾说,“只要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就能准确地抓住案件的核心要点。”
近日,千山区法院千山人民法庭副庭长赵恒起运用“滕氏调解法”成功调解了一起亲属之间因无偿借用房屋和土地引发的纠纷,让撕裂多年的亲情得以修复。
原告鞍山某厂的法定代表人赵某与被告韩某、张某是外甥女与舅舅、舅妈的关系,2003年,赵某的父母为帮扶经济困难的韩某、张某,出资在鞍山某厂的荒山上建造了房屋,并挖了300多个树坑,无偿交给韩某、张某种植果树、从事养殖。2019年,赵某因经营鞍山某厂出现资金困难,请求韩某、张某返还房屋和土地,双方就果树和家禽等的补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韩某、张某拒绝搬迁。原告诉至千山区法院,要求二被告从案涉房屋、土地腾迁。
在深入了解案情后,赵恒起认为如果直接判决,不仅会涉及繁琐复杂的举证责任及鉴定评估程序,而且也会彻底否定这么多年亲人之间相互帮扶的初衷,导致恩人变仇人。所以赵恒起下定决心要通过调解来弥合两家裂痕。
为了解双方的真实想法,赵恒起运用“背靠背法”,分别与原、被告进行沟通,发现双方主要症结在于各自存在心结,均不愿率先退让。经赵恒起劝说,最终双方各让一步,采纳了赵恒起的建议:被告从占用的房屋及所在院落中搬出,但可继续经营果园直至果园果树死亡或被告自愿放弃经营为止。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调解协议。
签订了调解协议,赵恒起又趁热打铁向双方提议:“你们一起去吃顿饭吧,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几天后,当事人专程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感谢法官为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修复亲情做出的努力。
“滕氏调解法”口诀
法官这样说
案件调解后,赵恒起说:“滕启刚庭长常说,无论用什么样的调解法,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就是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我把这句话融入我审理的每一起案件中,就可以实质性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让社会更加和谐。”
“背靠背法”+“换位思考法”
女法官带着被告爬了六座山
点睛:滕启刚常说,“法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法院,一事一案都关系着民生,往往多走几步路、多说几句话,就能解决群众的大问题。”
去年8月,千山区法院大孤山人民法庭庭长白雪爬了6座山,细致勘察果树受损情况。最终,涉及83户果农受损的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去年年初,83户南果梨果农购买使用了北京某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制剂后,造成部分南果梨果实出现药斑,严重影响销售,果农与经销商交涉无果,于是请求千山区法院判令赔偿损失。
经初步调查,被告企业同意给予一定的补偿。当白雪向原告代理律师转达被告有调解意向后,得到的回复却是不同意调解,请求法院尽快安排鉴定。经深入了解,被告联系的一直是经销商,并没有真正与原告即果农取得联系,所以案件审理陷入僵局。
白雪迅速调整工作方向,采取“背靠背法”,由集体调解改为单独联系、分别调解。其中一些果农向她表达了调解的意向,案件有了新的转机。去年8月10日,白雪带着被告公司负责人一起爬了6座山,逐户查看损失情况。“如果受损失的是你们公司员工或是他们的亲人,你的心里会好受么?如果你们的公司也因为别人的原因导致无法经营,你们会怎么办?”白雪的“换位思考法”起到了作用,在亲眼目睹果农的损失后,被告给出了每棵树补偿10元的方案。
去年8月30日,该案的75名原告拿到了调解补偿款,最后未达成调解的8名原告撤回起诉,至此,该系列案件全部结案。
法官这样说
当果农拿到赔偿款时,白雪想到了滕启刚,“滕庭长多年前审理那起矿业公司污水污染案时,亲自蹚进污泥中现场勘验,我也是受到他的启发。一纸判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探寻矛盾背后的症结。”
记者手记
“我们要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滕氏调解法’传承好、应用好,让我们院走出更多滕启刚式的法官。”记者还记得,在今年6月2日举行的千山区法院纪念滕启刚同志逝世一周年追忆会上,该院院长金峰的话掷地有声。
追思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欣喜地看到,学习滕启刚的热潮已经从千山区法院发源,在鞍山乃至全省政法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未来,必将满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