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政法系统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展播(一)
编者按: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辽宁政法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和主动担当的实际行动,开创了辽宁政法工作崭新局面。
在春节前夕召开的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省委政法委对2016年度“忠诚、廉洁、为民”先进政法单位和优秀政法干警及2016年度全省政法系统专项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隆重表彰,并通过播放专题片的形式,对全省各市先进经验进行了推广。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一个先进经验就是智慧的高度凝练。在此,我们对全省2016年度先进经验及典型事迹进行展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讲述政法好故事、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政法好声音、传递政法正能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2017年度政法工作。
鞍山市铁东区:
平安建设稳步前行 绘制幸福民生画卷
这是一份令人欣慰的成绩单: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区”,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平安区”。在平安创建的进程中,鞍山市铁东区逐年上升的群众安全感,印证了铁东区平安建设不断前行的坚实步履。
强有力的平安推进机制
铁东区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不断加强政法委员会建设,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准确把握政法机关政治方向、统一工作思想、协调工作职能、督促依法办事,保障区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机关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保障宪法法律在政法机关得到统一正确实施,保障政法机关在开展平安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研究解决,使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政法工作、平安建设始终。
铁东区将争夺全国“长安杯”作为统揽区委工作的核心目标,放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来统筹谋划,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等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时,坚持把平安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党委绩效考核,与领导干部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三个挂钩”。
多层次的信访稳定机制
铁东区把维护信访稳定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了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规范和流程图,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产生。
在充分利用传统信访大厅、新闻媒体和领导接访走访等渠道的基础上,铁东区积极拓宽便捷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网络、电话、市长信箱等,设立“96715”群众诉求专线,群众只需拨打一个电话,便可对各类诉求进行统一受理、分流督办、核查反馈,实现了“民呼我应”的常态化。2016年利用“96715”解决群众各类诉求11235件,办结率96%。
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机制
铁东区把人民满意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第一抓手,将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让平安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投入3.19亿元,完成了62万平方米回迁房建设和73栋楼老旧小区工程,受益群众1.4万户,为1491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分配廉租房;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设,免费为46.18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保护工程,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实现新增就业67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5%以下,城区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5%和10%。
强势推进“天、地、人”三网合一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了区、街、社区三级视频监控平台,安装视频监控点位5400个,全部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016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5%,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和侵财犯罪同比均下降1.2%。
精细化的服务管理机制
铁东区按照500—600户居民的标准,将全区划分为536个网格,制定了《铁东区网格员工作手册》,明晰网格员职能权限,为每个网格员配备网格化管理终端机,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协调联动作用,实现与社区民警、司法助理员、平安志愿者、驻区单位等各类社会治安要素在网格内的深度融合,形成联动联治的工作机制,将各类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等消除在萌芽状态。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对原有的“96715”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功能拓展。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区级综治中心,整合35家成员单位工作职能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信息化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工作,形成联防、联治、联动局面。
盘锦市: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兴隆台区网格管理指挥调度中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近年来,盘锦市围绕补齐“基层基础”这个短板下工夫、做文章,形成了系统的顶层设计,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目前,已经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盘锦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盘锦市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列入全市2016年5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之一,制定了全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8”文件,紧紧围绕实现职能、编制、机构、人员、平台、待遇、保障“七个到位”,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镇、村、街道、社区,着力扭转基层责任无限大、权力空心化、服务没条件、办事没人员的现状,为群众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优化基层职能和机构设置
盘锦市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立足基层基础建设大局,对镇、街道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变镇、街道的职能,优化镇、街道的机构设置,强化运行机制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实行“大部制”改革,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依据新的职能定位,街道党政工作机构按“5+2+1”模式设置,镇党政工作机构按“7+3+1”模式设置,完成定责、定岗、定编,实现“扁平化”管理。目前,全市共有46个镇、街道、478个村、社区建立了党群办和党建中心,配备工作人员1823名,服务群众事项超过50个。与此同时,明确镇、街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权限,确保基层“有权干事”,让老百姓办事不出村。
强化基层工作力量
盘锦市紧紧抓住“人”这个决定性因素,选优配强基层工作人员,建立绩效奖励和竞争淘汰制度,让基层既“事事有人干”又“人人有事干”,让基层人员“有奔头、有甜头、有干头”,为改革顺利实施和基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配强镇、街道内设机构、事业中心岗位工作人员,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完成人员竞聘上岗。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通过下派镇、街道优秀事业人员、组织公开招聘等方式,配齐村社区书记、专职副书记、网格管理服务(党建)中心工作人员和警务辅助人员等,确保基层“有人干事”。根据《盘锦市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对社区工作者中具备一定条件的,按照规范程序纳入社工编制管理,比照事业单位人员确定薪酬待遇标准,建立档案,制作工资卡,按新标准兑现薪酬待遇,让基层工作人员有身份、有待遇、有保障。
深化网格化管理
盘锦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树立信息化理念、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公共服务新体系,为群众办事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全市街道区划重新调整后,各街道管辖区域面积和服务人口数量更为均衡,空间距离、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三个半径”更加优化。各地区已在县区经济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分别设置网格管理机构,明确网格化管理职责及各级网格管理机构职能,划定基本单元网格和责任网格,配备网格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建立社区村网格员队伍,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县区经济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通过开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相关工作,实现了公众参与、三级联动、应急指挥和绩效考核四大功能,网格员配备手持终端,社区各种问题采集上报通过网格管理服务平台流转,信息全程留痕,基本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