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妇联“流动儿童之家”帮流动儿童融入社会
编者按: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很远的地方,身处异乡,他们努力适应着这个城市,也努力为自己和家庭奋斗着。
跟随他们的步伐,他们的爱人、孩子也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而与大人相比,孩子想要适应新的地方似乎更不容易。
流动儿童似乎一直游荡在城市的边缘,和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拥有的太少了。
于是,沈阳市妇联针对这种情况,在沈阳市的社区、村建立了“流动儿童之家”,这让在沈阳的流动儿童能够有机会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
沈阳市妇联“流动儿童之家”让流动儿童的心不再流浪无依。

“流动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背景】
流动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缺失
在全国超过3亿的儿童中,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万,流动儿童数量约为2000万,这两部分儿童数量相加,超过全国儿童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务院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强调要“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于是许多地区都提出支持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定居,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支持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定居,让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流动”起来,可以让这一部分儿童得到正常的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然而成为“流动儿童”之后,在陌生的城市里,孩子们面临的问题同样繁多并亟待解决。
在家庭教育方面,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得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同时,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城市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特长班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数据显示,只有32.08%的流动儿童参加过特长班的学习。
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
如何才能让流动儿童享受到和城市儿童一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沈阳市妇联一直在为此努力着。
从2014年开始,沈阳市妇联开始在社区、村建设专门为流动、留守及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学习、活动条件的“流动儿童之家”,这些“流动儿童之家”分别位于皇姑区明廉街道赤水社区、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沈北新区黄家街道王家社区等流动儿童较多的地区。
据介绍,“流动儿童之家”面向全市3岁至14岁的贫困儿童和流动儿童开放,困难家庭的儿童可凭低保证、流动儿童凭社区证明或外地户口簿到中心咨询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到这里学习、活动,或接受公益性的书法、美术、乐器等培训。
在这,流动儿童不再是孤独的孩子,他们的心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聚焦】
流动儿童在这里编织彩色的梦
2014年9月12日,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明廉街道赤水社区的“流动儿童之家”正式落成启用,一栋黄色的独立小楼上面粉刷着彩色的梦想。
两年多的时间里,千余名孩子在这里接受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艺术培养、趣味英语课、职业体验,一个个他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活动,在这里却能参与其中。
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儿童融合成一个大家庭,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150平方米的教育乐园
赤水社区的“流动儿童之家”共有150平方米,黄色的独立小楼就是流动儿童的教育“乐园”。
“在这里,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甚至比城市孩子更好的特色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妇联组宣部部长刘池这样对记者说。
跟随着刘池的脚步,记者走进了赤水社区“流动儿童之家”。
记者看到,这里设有教育大讲堂、科普乐园、艺术中心、快乐书吧、心灵天地、成长体验区、简易厨房及就餐区,每打开一个房间,记者就感受到一份惊喜。
在艺术中心,记者看到房间里摆放着萨克斯、竖笛、电子琴、葫芦丝等乐器,刘池说,区妇联为流动儿童请来了专业的老师,孩子们可以在这学习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
在快乐书吧内,记者看到房间里摆放着“read”形状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图书,屋里摆放了桌椅,还铺设了干净的地毯,刘池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坐在椅子上读书,也可以席地而坐,是一个特别舒适的阅读环境。”
在心灵天地内,记者看到房间里摆放了3个沙盘,刘池说:“孩子们特别喜欢玩沙盘,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就是一个玩具,但是对我们来说,通过沙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在成长体验区,记者看到屋子里挂着护士、医生、消防员等服装,刘池向记者介绍,这是让孩子进行职业体验的地方。“在这,孩子穿上职业服装,就变成了小护士、小医生、小消防员,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职业。”
一个房间就承载了流动儿童的一个梦,这些原本只有城市孩子才享有的教育资源,如今流动儿童也拥有了。
流动儿童在这里融入“大家庭”
据刘池介绍,每周三,赤水社区“流动儿童之家”都会开展特色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儿童都聚集在这里。“在社区辖区内的向工街小学,80%的孩子都是流动儿童,这就是我们在此建设‘流动儿童之家’的原因,所以我们的特色课程也主要针对学校的孩子开展。每周三,学校会组织一些家里较为困难的流动儿童到‘流动儿童之家’来学习特色课程,让他们感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乐趣。”
刘池说,这些流动儿童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来自四川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天津市等地区,但是不同地区的流动儿童在此都融合成了一个大家庭。
赤水社区“流动儿童之家”在这些流动儿童之中挑选了20名具有艺术特长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彩虹艺术团,这20多名流动儿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唱歌、跳舞、朗诵。
最让彩虹艺术团骄傲的节目,是背诵《三字经》,表演者除了团里的流动儿童之外,还有他们的家长。
记者有幸欣赏到了表演的录像,孩子和家长们用竹板打着节奏,一起背诵着《三字经》,孩子们的声音特别稚嫩动听,家长们则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这些不同的方言融汇在一起,却让人特别感动。
刘池说:“虽然这些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可是我们的‘流动儿童之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让孩子和家长们都能感受到家的归属感。”
流动儿童在此学会感恩
流动儿童在这里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感恩。
除了每周三,赤水社区“流动儿童之家”还在寒暑假开展趣味英语课,让流动儿童在假期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第一次开展英语课后,参加过课程的流动儿童英语成绩飞速提高,于是,许多孩子和家长都自发地给“流动儿童之家”写来了感谢信。
流动儿童小王在信里说:“2005年我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5岁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我,妈妈为了把我养大,每天起早贪黑去卖菜,无论冬夏,妈妈都站在外面,看到这一切我好想哭。就在我们的生活跌落到昏暗的低谷中时,是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一缕阳光。老师们用充满爱心的教学方法与我们互动,原来我的英语每次都考30多分,现在我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是你们的帮助,让我们越来越好。”
流动儿童小马的爸爸在信里说:“自‘流动儿童之家’成立以来,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儿童英语课堂,给了我们在外务工农民的孩子莫大的帮助。老师的悉心照顾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使孩子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
翻看着这一封封感谢信,看着孩子和家长们认真的笔迹,记者也能够感受到流动儿童和家长的这份感恩之心。
皇姑区妇联主席宋晓英对记者说:“今年,我们还将在皇姑区建立一所‘流动儿童之家’,我们希望这能让流动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温暖,我们也绝不会辜负他们这份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