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平安的小城镇和美的村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大海 通讯员 齐海泉 | 发布时间: 2017-01-16 09:58
大石桥市沟沿镇综合治理调查
 
  贫穷,容易引发矛盾;富裕了,在发展中也会引发矛盾。为了让这个城镇和谐发展,人们平安相处,镇党委政府努力在化解矛盾上想办法,做文章,终于使这里成为——
 
  这是一个以畜牧业闻名的镇子,也是平安创建出了名的镇子。2016年,大石桥市以这里为试点,依托技防公司,由村、镇政府、辖区企业各承担部分资金,在村口、镇政府、企业建设WIFI网络视频监控,并接入公安监控平台,为这里的人们又添加了一张平安防护网,这个镇就是沟沿镇。日前,记者走进了这里。



镇综治办在调解纠纷
 
  调处机制与产业发展相伴
 
  沟沿镇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搞改革开放,为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沟沿镇党委、政府为了探索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规律特点,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预测预防工作,调处好人民各种内部矛盾,治理好沟沿镇的社会治安,积极探索工作路子。
 
  沟沿镇水产品养殖户很多,鱼、虾、蟹的养殖为沟沿镇创造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为了经济利益,难免不发生摩擦,因此围绕这一产业的案件也是不少。老王家兄弟俩和老金家的合同履行矛盾就跟这有关。有一年老金家想建一座虾苗孵化场,老王家兄弟俩想承包该项工程,双方商量好以后就签订了简单的承包合同,注明了工程承包金。可是当虾苗孵化场修建好以后,老金家发现虾苗孵化池漏水,并且比合同要求的高度矮了10厘米,老金认为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老王家兄弟俩并不认同老金的说法,认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直有老金家的人在监工,并且验收的时候老金家并没有提出异议,所以自己并没有违反合同约定。双方几次私下协商都没有解决矛盾,眼看矛盾愈演愈烈。镇调解委员会在了解到情况以后,为了防止双方见面争吵,先后8次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同双方分别沟通,并实地测量,进行质量检验,真相很快就查明了,工程确实如老金家所说有质量问题,但老金家自身也存在工程验收不认真与合同签订不明确的责任,找到了解决双方矛盾的突破点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镇调解委员会向双方指出了各自的问题,两家对调解委员会的说法非常认可。见此,调解委员会抓住机会又做进一步调解工作,希望双方圆满解决纠纷。于是老金家同意老王家对工程进行修复,老王家也表示歉意,至此案件圆满解决。
 
  沟沿镇综治办副主任任薄波对记者说:“通过这件案件我们总结了办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实地走访,多方了解,不能偏听偏信,同时,我们也总结了今后在法制宣传上要加入《合同法》的宣讲,增加群众明确在合同编写上的重点内容。”
 
  抓调处筑牢平安根基
 
  几年来,沟沿镇党委、政府对矛盾排查调处非常重视,镇综治办建设不断完善,组织制度明确,人员配备齐全,调解经验丰富,并且有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的意识,在处理矛盾纠纷中,综治办及相关人员善于通过调查了解,把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掌握清楚后再把解决纠纷的法理、情理说足讲透,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所以调处结案都达到100%,无一例因调解案件而引发上访。
 
  任薄波告诉记者:“针对群众来访,我们能够进行受理来访登记,由当事人陈述填写调解申请书,我们询问笔录健全,调查笔录详实,适用法律条款准确。能达成协议的立即填写人民调解协议书,对不能达成协议的可分流办理,引导诉讼,能够做到分清是非,敢于决断,合理合法达到当事人双方尽量满意,使他们把主要精力从矛盾纠纷中转化到致富奔小康上来。”
 
  用宣传增强守法意识
 
  大部分的民间纠纷都是因为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而引发的。沟沿镇综治办把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作为预防矛盾纠纷的突破口,不断创新农村普法理念,注重把握时代性,把普法工作紧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不断增强农村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根据农村特点和镇实际情况,沟沿镇综治办因地制宜地抓住农闲季节和节假日,找最佳普法时机,分地段、分时段深入农村开展各类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电视台、宣传栏、村广播、咨询讲座等方式方法,积极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以普及《婚姻法》《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辅以《物权法》《合同法》《刑法》《劳动法》《兵役法》,加强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针对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分散不集中等特点采取定时、定点、定人组织学习,确保应学尽学。寻找依法治村与“以德立村、以德兴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别地区工作经验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活动反响很好,群众积极参加。强化并注重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挖掘各方资源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为了加强孩子们的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让法律法规宣传形成常态化和规范化,该镇在镇中心小学和中学中任命了法制副校长,并且,三年来先后为镇中、小学上法制课200余节。同时,法制教育也深入行政村,开展咨询150余次,举办普法讲座上万次,以案说法达2000余次,提高了群众的法律素质,让群众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使每年的信访量、矛盾纠纷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抓排查建立预警机制
 
  经常性的排查已经成为了沟沿镇综治办的工作常态。沟沿镇综治办工作人员的“排查准则”就是深入各个村子抓苗头,不走过场。
 
  农村赡养和婚姻家庭纠纷往往碍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扬”的旧观念,不被外人所知,隐蔽性极强,往往没有早日得到调解而导致矛盾激化。沟沿镇某村的老佟家就是镇综治办排查出来的一户人家,佟老汉今年80岁,有三名子女,他没有什么收入,比较困难,以前一直和老伴生活在大儿子家,老伴去世,由于老人在多年前就把自己的房屋以5000元卖给了大儿子,当时签订协议注明佟老汉夫妻可以继续居住在大儿子新盖的三间房屋内,但是如今大儿子夫妻俩觉得不应该再由自己赡养父亲,因此同其弟妹产生矛盾,镇综治办得知这件事后,分别做佟老汉子女的工作,讲作为子女应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同时让佟老汉的大儿子作为长子要有个兄长的气度,多担些赡养父亲的责任,其余两个子女也要适当尽孝心。佟老汉的子女都表示按照调解委员会的意见善待老人。这样,佟老汉又继续在大儿子家住了。
 
  沟沿镇东部的另一个村子也有一件不为众人所知的离婚案,毛某与宋某原为夫妻,有一个女儿,离婚后,由于双方不想影响女儿的成长,所以并没有将离婚一事告知女儿,也没有告知太多的人。虽然二人在离婚协议上注明了原共有责任田的分配比例,但是由于宋某的原因,一直没有履行责任田分配协议,而这件事情,毛某并不愿意为外人所知,所以私下解决也并不顺利,时间牵扯较长,矛盾有恶化的可能。后来镇综治办排查矛盾时发现这一事情,及时化解了矛盾。
 
  像这几种隐蔽性极强的案件,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到情况。主动上门与当事人沟通才是解决这一类矛盾的关键点。镇综治办还根据纠纷苗头不易掌握、人口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发动群众,在各个村中设立调解主任和治保主任,三年来,沟沿镇组建了群防群治组织102个,人员677人。借助巡防工作全面铺开,也是发现群众矛盾有效的办法,掌握矛盾信息。沟沿镇综治办通过在各个村子的“监控排查点”,无死角开展排查工作、解决工作,使镇几年来无一例民转刑案件,形成了小案不出组,大案不出村,疑难案件不出镇的大调解格局。
 
  矛排也要与时俱进
 
  沟沿镇党委书记于洪刚说:“在新时期,重点抓住人民调解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矛盾发生,防止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平安建设有重要意义。沟沿镇要把矛盾迅速化解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所以,我们结合地域特点,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调解组织。”
 
  沟沿镇建立了一个镇级调委会,16个村级调委会,到目前已发展了74名调解员、513名信息员,还聘请了2名法官、2名民警、4名律师成立专业指导组,邀请了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参与调解工作,形成了镇、村、组三级完善的矛盾排查、调解网络。除此之外沟沿镇还成立了7家行业调解委员会,用来化解行业矛盾。
 
  多年来,沟沿镇注重主动服务意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为全镇平安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得了当地人们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