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延春
辽宁法制报:丹东市是如何高站位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
马延春:丹东市把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的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市委重点工作,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发力、共治共建的良好格局。丹东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市级层面,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组织推动、定期调度、工作台账、分类指导、部门协作等工作协调机制,按照一项任务、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辽宁法制报:丹东市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这样做对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有哪些作用?
马延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丹东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力量落到基层。强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按照“1+1+N”模式配备工作人员。目前,已经建设网格912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0900名,网格服务管理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作,形成“一村(社区)一网格员、一警员、一民调员、一治安员、一法律顾问”模式,为市域社会治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全省首创“一线三点”建设模式,将“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触角延伸到村民组和家庭,成立“评理说事村组点”和“评理说事家庭点”,5月底前,669个“村民评理说事点”全部“上线”运行,实现地区全覆盖。
辽宁法制报:通过党建引领,丹东市域社会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延春:在党建引领下,丹东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健全了相关机制。“党领民治”,探索开展小区党支部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由街道社区向小区楼栋延伸,在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把党的组织、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用到服务居民的关键处,实现小区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贯通、协同发力的“一体化”组织体系。
丹东通过不断创新改革,筑牢了市域社会治理根基,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激发了市域社会治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