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史振峰:以梦为笔书写检察官的故事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16-08-19 12:27
  记者要采写的这位检察官,是一身正气的年轻检察官,也是笔耕不辍的追梦人:他是信访群众信服的公仆,也是微信公众号“梦想国”的“国王”;他是勤勉敬业的业务骨干,也是大名屡见报端的高产作者。如果你见过他的工作状态、读过他创作的童话,就会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检察官,他就是以梦为笔书写检察官故事的史振峰。
 
  在新媒体大潮兴起的当下,史振峰敏锐把握微信已成互联网第一入口的大势,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梦想国”。用文字传递真善美,借网络传播正能量。
 
  曾经当过报社编辑的史振峰,现在是一名天天和老百姓与案件打交道的检察官。他1977年生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现在本溪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处工作,也是中国检察官文联会员、本溪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喻为翠竹,虚心、劲节,有凌云志,有谦卑心。
 
  虽然身为一名检察官,但史振峰始终难以割舍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学生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崭露头角,在省内外征文活动中获奖,诗歌入选文学丛书。在报社期间,他担任文学副刊编辑,业余时间创作散文、小说、杂文,经常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后来当选为本溪县作家协会理事。
 
  2003年,史振峰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院,在繁忙的检察工作之余,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艺术梦想,笔耕不辍、摄影采风,多次在省、市检察机关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已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数十篇文学作品。
 
  火热的检察生活给了史振峰工作的热情和写作的灵感,近年来,他创作的《时光的脚步》《难忘那十八里山路》等一批反映检察人物的文章在《检察纵横》等杂志发表。日前,他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的《中国老百姓为何上访》等文章被拥有70余万粉丝的“法律读库”公众号头条转载,引起较大反响。
 
  千松听涛
 
  □ 史振峰
 
  不登巅峰,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太远,我只能登西山而小我。
 
  西山是本地的一处风景,无论冬夏,西山的数百级石阶上晨练者络绎不绝。山太小,人太多,比树还多,让我一度找到了懒惰的借口。当我再次来到久违的西山,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山。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一静一动。水的妙处在于变幻万千,或漩涡,或湍流,或惊涛拍案,或碧波浩渺,即使静如止水,也有暗流涌动,如果真能参透水之灵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水滴石穿的韧劲,难道不是智者吗?山是仁的象征,你唾它一口,它不恼,你砍它一刀,它也不怒。中国人推崇山的哲学,讲究以静制动,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
 
  拾级而上,山脚下有一片熟悉的杏林,缤纷的落英也曾出现在我的笔下,只是此时早已过了花期,依稀可见青涩的野杏藏在枝叶间。犹记得和好友们在这里爬上树采摘野杏的往事,不知道他们忘没忘记。也许惊愕如我,不知不觉中,已被岁月偷走了些许年轻和快乐,甚至包括一部分回忆。
 
  还记得古时有师徒二人,师父对徒弟说:“我要带你到乐土寻找快乐。”徒弟欣然同行。他们在春天时出发,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在夏天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仍旧不停地行走,一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第二年春天,徒弟不愿走了,便抱怨师父:“还有多远才能到达您所说的乐土?我们是不是迷路了?”师父很惊讶,对徒弟说:“我们早已置身‘乐土’了。夏听鸟虫齐鸣,秋尝枝头野果,冬观白雪皑皑,春赏山花烂漫,你难道不快乐?”徒弟只想尽快找到目的地,他只是一个匆匆行走的过客,天籁充耳不闻,美景视而不见,他可能永远找不到“乐土”。如果心中有“乐土”,那么处处都是乐土了。想起这个故事,我已行至半山了。一只松鼠慌张地在树林间跳跃,逃之夭夭,估计它也会因为寻找松果和橡实而错过许多沿途的风景。
 
  我终于登临西山峰顶,凭栏远望,熟悉的建筑和山水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不俗。阵阵山风吹过树林,无数枝叶相互击打、碰撞,伴随树干的摇摆,隐隐传来松涛之声。禅宗说“于无声处听惊雷”,还讲“当头棒喝”。大自然从来就不乏这样的智慧,却不故作威严,它只是一个谦逊的倾听者,却深沉得让人敬畏。它让人们自己思考:是继续喋喋不休,还是学会倾听?听你我之小,抑或自然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