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沈阳二监:战“疫”中的80后和60后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栾岚 | 发布时间: 2020-02-08 10:19

  辽宁长安网讯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人们被迫宅在家里的时候,在沈阳第二监狱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里,有这样一群80后和60后的“战士”们,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以实际行动担负着艰巨的封闭任务。

  80后淬炼筋骨,勇挑重担

  警察王博在春节前得了哮喘病,连坐着睡觉都觉得呼吸困难。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坚持挂床治疗,每天上午输液后就匆匆赶回单位。接到封闭任务时,他的哮喘病还没有痊愈,但他执意要求参加第一批执勤。虽然他的父亲让他放心不下,老人心脏不好还是二级肢体残疾,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脾气更倔强了,平日里也只有他说话父亲还能听进去几分……孩子还小,但是他还是把家里这一大摊子事都交给了妻子。封闭期间,王博每天坐岗4个小时,下了值班岗又立即进入监舍巡查。腰脱的老毛病犯了也咬牙坚持,因为他知道越是特殊时期越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王博

  王灵犀自年三十起就一直在岗位上,爱人是一名公安警察,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王灵犀的父亲是老一辈监狱警察,2003年经历了非典时期的封闭管理,父亲知道哪里最需要他,母亲更是全力支持他们夫妻俩在关键时刻冲在一线。封闭前,他嘱咐孩子:“爸爸去单位打场硬仗,你在家听话,出门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他说要用行动让孩子明白,国家好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好。

王灵犀

  刘明在封闭前每天下班后都陪孩子到医院输液,接到封闭任务后他的回答是:“我没问题,能上!”他将患病的孩子交给妻子照顾,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白天忙着监区的日常工作,时刻关注服刑人员的情绪变化,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稳定他们的情绪,晚上坚持整理基础工作材料和日志是他留给自己必须完成的作业。

刘明

  1月26日是第一批封闭的日子,也是马竞家老二出生的第20天。接到任务后,他告别了虚弱的妻子和刚出生还没满月的孩子奔赴岗位。封闭的日子是忙碌的,有时忙得脚不沾地,可是遇有新任务,他的回答永远是“马上到”“这就过去”。

马竞

  杨亮的妻子是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的技师,抗击疫情任务更为繁重,年初一夫妻俩纷纷请战,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在不同的战场上践行着同样的誓言。封闭以来,他每天坚持巡查各个角落,宣讲防护知识、安抚服刑人员情绪、个别谈话教育,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监区监管秩序平稳。

杨亮

  60后老骥伏枥,尽显担当

  当我们的镜头对着60后的老同志时,他们只是摆着手说:“我们年龄大了,不要宣传,多鼓励年轻的同志吧!”他们戴着口罩、带着药品,克服身体不适坚守岗位的背影真的很让人敬佩。

  李德成虽然不是党员,但却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因患有股骨头坏死,行动起来十分不方便。年初一接到封闭任务,他坚持要求第一批进院,封闭期间“全副武装”值好每一班岗。

李德成

  张树杰在封闭期间痛风的老毛病犯了,眼看着手腕、脚腕一天天红肿起来,连拧毛巾都费劲,监区领导让他休息,他坚持说:“既然来了,就得发挥作用!”虽然走路有些发跛,但他还是每天坚守在岗位上。

张树杰

  当接到封闭管理的电话通知时,杨连义正在医院里陪护90多岁的老母亲。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岗位需要的时候他选择了忠诚。封闭期间,杨连义负责室外作业,在寒风中一冻就是几个小时,可他从来没说过一声累。

  我们身边80后和60的“战士”们,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诚如老歌唱到:“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了我最多感动。”正是这平凡的感动,点燃了榜样的光焰,慰藉了特殊的岁月,让我们更有信心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