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沈阳市辽中区康利托老养护院采访实录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任晓霞 | 发布时间: 2019-12-19 11:40

给血栓患者洗脚 抱难眠老人入眠

讲善讲爱讲乐观 当女当儿当亲人

沈阳市辽中区康利托老养护院采访实录

  迈进沈阳市辽中区康利托老养护院(以下简称康利托养院)的大门,心情豁然开朗,阳光下,宽敞的院落里,几个老人正在散步,笑着聊天。看到来人,马上驻足,警惕地询问,得知记者采访,老人恢复笑容道:“要好好给我们宣传一下,院长和护理员待我们像亲人一样,做的事儿很感人。”

  康利托养院有一排平房,老人们都居住在这里。外墙上,一行红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您的亲人就是我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康利托养院院长薛丽芝告诉记者:“老人离开家庭,他们的身心都需要护理。为了让老年人住得安心,让家属放心,我带领团队转换角色,竭尽全力护理照顾老人,日夜守护在他们身旁。”

  保健按摩、康复治疗、心理疏导、营养配餐……11月29日,记者穿行于各个房间,听老人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1

开心地扭秧歌

  转换角色 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实地采撷——

  “恒叔,我是谁?”今年77岁的王玉恒坐在椅子上,听到身后有人叫他,转身看到是康利托养院副院长杨森,马上回答:“顺侄儿。”老人方德胜走进房间说:“他俩平时见面总亲……”这时,王玉恒挥了挥手,不让他继续说下去,方德胜瞪大眼睛说:“不好意思啦!”顿时,房间里一片笑声。

  笑声在康利托养院里回荡,到处弥漫着“家”的气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护理人员与老人们建立起了“亲属”关系,甚至老人之间都在“认亲”。

  随机采访中,记者看到这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长寿2号”“快乐5号”“和谐7号”“幸福9号”……

  来到“齐家43号”房间时,79岁的刘贵柱正躺在床上,看到记者,他坚持站起来,一边流泪一边用颤抖的手指着薛丽芝,郑重地说:“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女儿,对我特别好,为我剪头发、刮胡子,还给我治病,我今天能够站着,多亏了她。”

  刘贵柱是一位严重的腰脱患者,刚到康利托养院时,不能直腰,腿疼,甚至躺在床上都不能翻身,经过康复治疗,如今,不用拄拐,他都可以在房间里慢慢行走了。

  薛丽芝今年58岁,在老人们的眼中,她是闺女、是亲人,是他们每天最希望看到的人。

  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我们康利托养院已经成立10年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要求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孝心、爱心、耐心、细心和慈心。”薛丽芝告诉记者:“从每个老人第一天来,我就转换角色,以女儿的心态出现,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老人,当老人在这里享受到了儿女般的亲情,他们精神上、心灵上、情感上就能够得到满足,慢慢的就开心起来了。”

2

院长薛丽芝(左)为患脑血栓老人做康复治疗

  治疗病痛 以大爱搭建温馨的家

  实地采撷——

  “我的脚以前冻伤过,在医院听说要截肢,我就不想活了。到这儿之后,薛丽芝帮我联系医院,没截肢就把病治好了,救了我一命呀!这种感谢用言语无法表达。”说到这里,方德胜用双手捂住脸,哽咽地说不出话来。脱掉袜子,能看到方德胜双脚没有脚趾。副院长付凤霞默默地为他穿上了袜子。

  方德胜家住黑龙江省讷河市,两年前,女儿带着他慕名而来。入院之前,截肢的心理压力让他有了轻生的念头。薛丽芝说:“在为方德胜做入院检查时,发现他是双脚脚趾末端坏死,腿部的神经还连着。像他这种情况,做手术不用截肢,只需把10个脚趾头切除就可以了。”

  从联系医院到做手术,薛丽芝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方德胜说:“我是个要强的人,生病了之后,觉得这个社会不要我了,没人管我了。刚来的时候,薛院长就天天来开导我,她把我当成大哥,她说不管怎样以后她管我,听了这话,我很感动。后来手术做完了,一看没截肢,再加上大家伙天天劝我,我的心情就好了。”

  今年3月,发现小肚子旁边起了个包,方德胜就告诉院长了。这是疝气的症状,发现病症后,薛丽芝马上联系医院为老人做了手术。

  方德胜介绍道:“我是外省的,在这里治病不享受医保。为了减轻我的家庭负担,薛丽芝为我到处奔波,与医院领导沟通,最后,医院被她感动了,按照当地医保人员的住院自费标准收取的住院费。”

  一位老人得了下肢静脉血栓,薛丽芝每天到房间为老人做康复治疗,从进屋到床边,脱鞋、按摩、泡脚,动作一气呵成。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要做两次,习惯了就快了。

  从北镇刚来的患脑血栓的老人,原来手不能动。薛丽芝每天对他的右臂进行康复训练,才一周的时间,记者看到,老人的手不仅可以握拳,还能够张开。

  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的去过其他养老院,但是只是短暂的停留,而住到这里后就不走了,两年、五年,有的甚至住了十年之久。

  为什么?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像个家,护理人员都很专业,他们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对我们很好,我们回家了,就不走了。”

3

方德胜老人说着说着激动地哭了

  心灵疗法 用拥抱温暖老人的心田

  实地采撷——

  当天14时,很多老人来到大厅里扭起了秧歌,张永昌却在“忠厚11号”房间串门,交新朋友。薛丽芝把他叫回自己房间,找出了早上刚刚为他撰写的《感恩词》,薛丽芝说:“老舅,跟我一起念。感恩阳光给我温暖,感恩父母给我生命……”念到最后一句“我是最善良的人张永昌”时,一直面无表情的他笑了。

  记者采访时,是张永昌入院的第二天,由于心里有痛苦的事情,薛丽芝准备为其做心理疏导。

  薛丽芝介绍道:“刚来的老人,我每天都会跟踪了解情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护理的方式也不同。”

  刘玉兰老人患小脑萎缩,入院的时候,天天晚上不上床睡觉,在地上来回走,找女儿。了解情况后,一天夜里,薛丽芝来到老人的床前,先是跟老人贴脸,然后将老人劝上床,把老人抱在怀里,老人在薛丽芝怀里睡着了,薛丽芝却一夜未合眼。从那以后,半夜里再也听不到老人的脚步声,老人每晚都能在床上安心地入睡。

  躁动、幻觉、失眠,这是王玉恒刚来时的症状。得知老人曾患脑出血,薛丽芝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老人进行专门护理。在用药的同时进行精神关怀。慢慢的,老人的生活走向正轨,走出了病痛的阴影。

  院长访谈:我负百万外债,但依然坚持低收费

  辽宁法制报:您是怎么萌生了开办托老养护院的想法的?

  薛丽芝:10年前,我在医院做护理工作,看到很多老人患病缺乏护理、治疗和保健知识,乱吃保健品和药品,造成许多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家人和保姆不懂护理知识。当时我就想把老人集中到一起进行照顾。于是,2009年10月1日,我成立了辽中区康利托养院。

  辽宁法制报:康利托养院在给老人做康复治疗时怎么收费?

  薛丽芝:全是免费的。10年来用了我个人收入的30万元。你看到做康复治疗时用的暖贴等,都是杨森副院长自己花钱买来免费给老人使用的。

  辽宁法制报:康利托养院开办了十年,有多少老人获益?

  薛丽芝:经过10年努力,康利托养院入住老人达2000多人,患病者达88%,危重症300多人,70%转危为安,现有老人130多人。对老人我做到了倾尽所能,虽然目前还有百万外债,但我的梦想是建立一个集医疗、康复、娱乐、尽孝、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养护中心,让更多老人走进来,享受到晚年幸福,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我要以“德行养老,孝行天下”筑起爱心天堂,让老人尽享人间之乐。

  一首自创的歌

  采访结束之际,康利托养院里响起了一首歌曲《咱们是光荣的护理员》,“人生百善孝在先,孝敬老人咱心安。夕阳霞辉畅晚风,传统文化宣孝道。康利和谐大家园,我们来创造。咱们是光荣的护理员,我们快乐,我们自豪!”歌声停下的一刹那,老人们的掌声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