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好战士雷锋从这里起步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孙程超 | 发布时间: 2019-03-06 10:05

  1960年1月8日,雷锋在营口走进军营,实现了由一名优秀工人到伟大战士的角色转换。从此,雷锋不仅是一个名字、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精神。尽管雷锋在营口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长久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成为整个城市的精神坐标和信仰。  

  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为人民服务永不停歇;

  他们,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乐于助人、奉献社会,争做群众身边的“百姓雷锋”。

  近年来,营口市政法机关涌现出一批“对党忠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新时代雷锋式的政法干警。

干净整洁的雷锋小区

干净整洁的雷锋小区

  雷锋语录: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儿,一个是钻劲儿。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有“钉子精神”的检察官

  当好检察官,第一要心细,第二还要心细,如果不心细,怎么能发现问题呢?这是营口市人民检察院民行二科副科长王月皎从检十年的工作体会,也是她的工作准则。

  对于检察工作,王月皎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没有丝毫的懈怠。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短短几年间就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检察机关业务骨干。审查逮捕案件的审查时限仅有七天,如果碰上节假日,有的时候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就要完成受理、阅卷、提审、制作审查报告等一系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王月皎经常加班加点地审查案件、到看守所提审。

  2012年的一天,时任助理检察员的王月皎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案卷陷入深思:“这个案件有问题,这么一起严重的交通肇事案,讯问笔录不会这么简单吧?”此案当时公安机关认定的犯罪事实是:谭某驾驶货车造成一死四伤和车辆损毁的重大交通案件。连续几天,王月皎反复阅卷,发现案卷对犯罪嫌疑人肇事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特别是对案发现场的描述基本没有。

  “我是营口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找你吗?”“知道,知道,因为我出了交通事故,还撞死了人。”“肇事地点发生在什么地方?”“出事的地点我记不清了,好像是……”一连串的讯问过后,王月皎发现谭某说话语音哆哆嗦嗦,前言不搭后语,对案件事实的描述更是含糊不清。整个讯问期间,谭某始终低着头,不停地搓手。“对了,有一件事我忘记告诉你了,你进来后,你母亲由邻居照顾,老人家现在无依无靠,天天眼巴巴盼着你能赶快回去呢。”“我没撞人!”谭某终于绷不住了,他哭着说:“撞人的人答应给我40万元,我是来顶包的。”

  凭着这份严谨细致,王月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最终法院判处交通肇事者王某有期徒刑六年、谭某有期徒刑九个月,民事赔偿也达成了和解协议。该案被评为辽宁省政法系统2012年九大优秀案例之一,王月皎荣立了个人二等功。

  雷锋语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他给盲人带来“光明”

  这是一个周末。

  难得空闲下来的邢彤,要将盲人徐某托付的事情办了。七扭八歪的胡同,邢彤左转右拐,像回家一样熟悉。

  盲人徐某,生活在营口市西市区河北街道。熟悉营口的人们都知道,这里原先聚居了35户54位盲人,老辈人称这里为“盲人街”。

  2002年,邢彤被调到营口市公安局西市分局渡口派出所任副所长。上任的第二天,他就积极参加了本单位对河北社区盲人街的扶贫帮困工作。“盲人街”居民生活的困苦、因身体的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深深地触动了邢彤,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从那以后,“盲人街”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这家没劈柴了,他送去劈柴;那家人突发疾病,他出车送去救治;动迁分房,他帮助协调解决低层楼房问题;为了方便盲人出行乘船,多次协调渡口运输管理站给予最大的方便;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邢彤都会自掏腰包为他帮扶的22家送去米、面、油和劈柴等生活用品,这一送就是16年。

  有人说:“你这么帮助他们,能得到啥回报啊?在路上你不吱声,对方都认不出来你。”对此,邢彤都会微笑着说:“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只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带来欢乐。”

  时光荏苒,16年过去了。邢彤工作数次调整,青丝变华发,但是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的牵挂。虽然现在“盲人街”因改造,35户人家仅剩下3户了,邢彤帮扶的22户居民在此居住的也只剩一家了,但是,邢彤依然保持着经常来此、随叫随到的习惯。

  邢彤为“盲人街”的居民所做的事情也许是琐碎的、微不足道的,但是却是真实的、满怀感情的。他让这里的居民“触摸“到了一名人民警察对人民的忠诚;感受到了一名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情怀。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雷锋语录: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营口有个小区叫雷锋小区

  在营口市站前区港南街,有一个小区叫诚泰园,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雷锋小区。

  为啥叫雷锋小区?这得说一说这个小区从“弃管”到“自治”的华丽转变,同时还得提一个人——魏凤和。

  雷锋小区有9栋楼房386户居民。2011年6月,随着小区的第三任物业公司正式撤离,这个小区再次成为了弃管小区。当时小区内杂草丛生、垃圾没人管,物业公司撤出时切断了全部电源,造成小区全部停电。没有了电,夜里道路漆黑一片,防盗门失灵,小区偷盗案件频发。

  一天,小区业主们又在广场上议论小区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魏凤和站了出来,他当场决定自己拿出1000块钱,把小区欠的电费补交上,又带着几位懂电的业主买来电线和工具,尝试着接通小区照明灯和楼宇门的电。

  当天21时15分,断电18天的小区重见光明,不久各栋楼的楼宇防盗门也可以正常使用了。小区通电了,但是小区接下来该怎么管理则成为业主们下一个需要解决的烦恼。因为魏凤和在前几天解决通电问题上给业主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被业主们投票选举为业主委员会主任。

  在200多位小区业主代表的不记名投票下,“小区自治管理”成为了业主们的共识。之后,魏凤和提出了他的治理理念“民选、民管、民建、民受益”。现在这种新型的小区自治管理模式已经在营口市各个物业小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借鉴。

  雷锋小区的华丽转身是因为业主们的齐心协力,而把业主们拧成一股绳的人就是魏凤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好主任”魏凤和的带领下,雷锋小区欣欣向荣,越来越好。

雷锋的12个“第一次”

  雷锋在营口的时间不长,却把12个“第一次”留在了营口:

  雷锋入伍后第一次代表新兵讲话、写下的第一篇日记、上的第一堂政治课、第一次练射击、第一次练队列、第一次练投弹、入伍后第一次做好事、在营口站前储蓄所第一次存款、第一次在营口火车站扶老携幼、第一次在新兵集训总结大会上被表彰、军旅生涯的第一次拍照、在站前区建设小学第一次给师生们作忆苦思甜报告。

  12个“第一次”,是雷锋在营口军旅生活中的一个个缩影。这些“第一次”,充分展现了雷锋由一名优秀工人到合格战士的角色转换过程。

  雷锋在营口的时间虽短,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