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1”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记者于日前跟随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工作人员探访了省关山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管大队。同一个大院里,生活着两类人:一方是携带艾滋病病毒的“隐君子”;另一方是职责所系,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生死考验的特管大队的干警们。
省关山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管大队
他们,用大爱和毅力履职尽责
据了解,这个特殊的戒毒所是全省目前唯一收治男性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类戒毒人员的戒毒场所,是全省危险性最高、管理难度最大的戒毒场所。
12年来,干警们承担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职业风险和巨大压力,克服了身体、心理、家庭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每天投入到教育挽救工作中,用大爱和毅力履职尽责。
他们,长期面临职业暴露危险
“你们每天面对HIV感染者害怕吗?这样的工作环境又是如何适应的?”面对记者的提问,特管大队干警周雨民说:“感染HIV的戒毒人员厌世情绪严重,存在报复心理。我们长期面临着职业暴露危险,经常游走在被感染的边缘,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但我们从来没有害怕过,也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人。”
特管大队教导员文成海回忆道:“记得2013年夏天,我发现两名感染HIV的戒毒人员发生冲突,当时也顾不得穿防护服第一时间冲进宿舍进行制止。制止后发现我的脖子和手腕上都有抓痕,万幸没被抓破。今年秋天,在室外活动过程中,两名戒毒人员突然发生冲突,在制止冲突过程中,一块染着病毒血液的石头擦着副教导员王延英的脑袋飞了过去,非常惊险。”
文成海告诉记者,在教育戒治感染HIV戒毒人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例子,永远不会是最后一起。
他们,用平等和尊重融化坚冰
在文成海的引领下,通向戒毒人员宿舍的大门被缓缓打开,记者的心不由自主地紧张了起来。而这样的巡查对于文成海来说,再寻常不过。
记者看到,在走廊、通道、宿舍都挂有名言警句,隔着门窗可以看到戒毒人员的生活场所,每个戒毒人员的床头都设有警察寄语卡片,特管大队干警从每个细节都为戒毒人员创造出如家一样的温暖。
记者从走进强戒所就发现,干警们身上没有戴手套、口罩等护具,文成海告诉记者,尽管职业暴露危险极大,但干警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少穿着防护服。不是干警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是他们穿着防护服会使戒毒人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穿戴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又会耽误处置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
“在外面,别人知道我吸毒,还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都躲得远远的。”戒毒人员张某说,“在这里,干警们把我当平常人,生病了还背我去看病,让我很感动。”“干警们都很和蔼可亲,春风般的话语最能打开我们的心扉,就在一次次的接触中,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勇气。”戒毒人员们这样对记者说。
“感染HIV的戒毒人员与普通戒毒人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厌世、恐惧、焦虑、紧张等悲观情绪难以排解疏导,他们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认为生活没有希望,不配合管教和治疗,打架、吵架、自伤自残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文成海告诉记者,“对此,大队干警形成了‘3+2’的管理方法,即采取‘政策攻心、人生教育和感情沟通’,同时打出‘管理强度适中、人性关怀加强’的两套管理组合拳,使他们重塑对生活的信心。”
一名20多岁的戒毒人员刘某,家人得知他感染HIV后,动念要悄悄搬家和他切断联系。周雨民得知后,多次与其家人联系,在普及艾滋病知识的同时,劝解家人之间在困难时要相互扶持、关心。家庭关系修复后,刘某积极配合管教和治疗,解戒时家人把他接回了家。
正是这样,特管大队成立以来,连续12年实现“六无”工作目标,集体和个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特管大队先后被省司法厅授予“六好大队”和“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先后有2名干警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人民满意警察”荣誉称号,1名干警获得省政法系统“人民满意警察”荣誉称号,1名干警获得“铁岭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6名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