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忠诚戍守如虎踞 驰骋千里似龙腾 中国铁路沈阳局改革开放40年政法工作纪实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 发布时间: 2018-12-18 09:47

  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从1891年清政府修筑管内铁路算起,迄今已经走过近130年的岁月,它是中国铁路发展变化的缩影。

  从20世纪80年代配备了锅炉、电风扇和皮质座椅的“绿皮车”,到90年代配备了空调、电暖器和布艺海绵的“红皮车”,再到世纪之交平稳、特快的“蓝皮车”,直到今天时速可以达到300多公里的“和谐号”……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中,火车不仅是一种语言和符号,更是一种背景和见证,它用气势磅礴的力量拉出了文明和财富,挺起了工业文明的钢铁脊梁,也带给广大旅客最直观的出行感受,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40年来,一代代沈铁政法人历经“严打”风雨、对内整顿和素质提升的时代课题,在分分合合的改革考验中,始终肩负着守护平安的使命和责任,任凭人员更替,守护铁路安全的责任始终扛在肩上,保卫旅客安全的承诺始终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1988年,沈阳火车站前

1988年,沈阳火车站

改变的不仅仅是速度

  “呼扇呼扇”“况且况且”……五味杂陈的“绿皮车”,是很多人脑海中抹不去的记忆。

  翻开铁路发展史这本厚厚的履历,“绿皮车”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发展的“活化石”。时至今日,这一抹绿,也未曾消失。

  “那个年代的记忆太深刻了,2000年的时候,我在沈阳读大学,每次放假回老家,绿皮火车是我唯一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价格也很便宜。”已在沈阳安家多年的37岁的孙可忆起当年的青葱岁月时说。他形容当年的乘车经历是“就像打架一样”!

  2002年春节前夕,孙可准备乘火车回老家过年,好不容易买到一张无座的车票,火车还没在站台停稳,孙可便被人群拥着挤向车门,车门打开的瞬间,准备下车的人下不来,想上去的人也上不去,孙可差一点被拥挤的人群挤到列车与站台之间的沟壑里。“有的人从窗户往里爬,我就是被人群拥着挤上了车,车厢里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务工人员的行李,满地都是,我被挤在车厢连接处,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就这样孙可几乎一动不动地乘了4个半小时的火车,经历又一次“战争”之后才下了车。“大冬天,浑身都湿透了,一下车就像冻冰棍似的,实在太不容易了。”孙可回忆说。

  “孙可的经历正是那个年代乘车难最真实的写照。”在沈阳铁路系统工作多年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保卫部(人民武装部)副主任(副部长)钱兴旺告诉记者,以前铁路运力不足,铁路客货两运,车慢人多,只要能上去车,就是那个年代旅客的第一需求。“我也在列车上工作过,由于乘客太多,车门关不上,我曾经用两条胳膊挂在车门处的扶栏上,用身体兜着车门处的旅客,跑了好几站。”钱兴旺说:“就算人再多,护在最外面的那个人永远都是铁路工作人员。”

  时间如长长的铁轨,不断被抛向身后。

  “绿皮车”中的第一代主力车型是22型客车,1956年开始设计、试制,1959年生产,1994年停止生产,这种车设计速度100km/h,运行时速为80km/h。直到1994年7月1日,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的旅行速度终于实现了每小时100公里。创造这一成绩的是行驶在沈阳至大连间的“辽东半岛号”旅客列车,在400公里的距离内耗时整4小时。是中国铁路提速史上的里程碑。

  自那时起,以“一道红”为标志的“红皮车”代替了“绿皮车”的主力位置,映出朝夕,奔跑在山河间。空调、电暖器、布艺海绵……变的是旅行体验,而不变的是那声叫卖:啤酒白酒矿泉水啦,花生瓜子烤鱼片啦……

  “辽东半岛号”不仅是行驶在沈阳至大连之间的王牌客运列车,是沈铁的象征,更是人们出行的伴侣和地域的象征。运行历时24年4个月16天的“辽半”于2012年12月21日停运,对于沈阳、鞍山、营口、大连及辽东半岛地区的乘客来说,它是一份特殊的记忆。在开通高铁前十几年,不少人选择“辽半”,所以有些人听说“辽半”停运了非常不舍。

  从“绿皮车”到“红皮车”,从2003年中国第一条高铁——秦沈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到今年底即将通车的京沈铁路(辽宁段),改变的不仅仅是速度。

  ——我省铁路建路初期铁路长度仅有65公里,到2017年末,全省铁路网运营里程595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26公里,京沈铁路(辽宁段)通车后就将实现省内全部地级市与省会高铁互通。列车飞驰四十载,不仅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时空和距离,也让“双城生活”在朝发夕至间得以实现,正如微电影《想见你》中演绎的那样,从“想见你”到“见到你”,铁路的发展不断释放着民生红利,给予旅客稳稳的幸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绿皮车”,拥挤到无法呼吸的车厢,混乱的秩序以及漫长的旅行让人们想出行都得先做好心理准备,如今,我们已不需要在拥挤狭小的列车中晃荡,也不需要在熬上几个夜晚才能到达远方。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一大批提升旅客体验,具有先进智能化水平和便利化的服务产品不断涌现。刷脸进站,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出行时间,让车站秩序更加井然有序;接续换乘服务,省去旅客出行时中转换乘的麻烦;WIFI进站上车、USB接口、订餐到座位、微信支付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使旅客旅途生活丰富多彩;铁路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旅客倍感亲切,出行格外温馨。

  ——一方小小的车票,蕴含着期待与牵挂,却也曾是横亘在故乡和远方之间的阻碍。在没有电话预订、没有网络购票的年代,买车票只能靠到车站窗口碰运气。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铁路系统才逐渐出现了电子客票。在节假日高峰时期,排队买票的旅客从售票窗口一直延伸到站前广场,很多时候辛苦等待换来的却是失望。如今,许多地方的车站售票厅显得有些“门庭冷落”,大部分旅客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在指尖满足选座购票、在线点餐、预约接站等各种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沈阳北站警务巡逻

上世纪90年代沈阳北站警务巡逻

路畅人安背后的平安交响

  安全舒适、自主技术、贴地飞行……进入21世纪,中国高铁享誉全球,中国速度震惊世界。成绩的背后,是改革开放的砥砺前行,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辛勤的奉献和付出。

  无论是“绿皮车”“红皮车”,还是飞驰的和谐号,安全之弦始终都牵扯着铁路人最敏感的神经,保障路畅人安始终都是沈铁政法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列车飞驰的背后,有万千辛苦,诉不尽、道不完。

  追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铁路局”)的政法史,党委政法委同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建立、撤销、建立的过程。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伴随着设立铁路专门法院和检察院而成立的党委政法领导机构都是适应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成立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组织协调政法各部门充分发挥了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职能作用。

  1982年5月,沈阳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沈阳铁路运输检察分院正式开院办案。同年12月1日,沈阳铁路局党委政法委宣告成立,统领公、检、法三机关。

  为了迅速扭转社会治安不正常的状况,1983年7月至1985年末,沈阳铁路局政法机关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连续组织了两个战役,先后集中打了7仗。共收捕各种违法犯罪分子5401人,摧毁各种犯罪团伙243个,破获刑事案件3029起。

  据《沈阳铁路局志》记载,经过这场“严打”斗争,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了37.5%,治安案件下降了43.2%,“好人怕坏人”的局面发生反转,群众安全感极大增强。“严打”前,全局治安秩序较乱的站、车和复杂区段共有126个,经过整顿,有76个明显好转,其中有27个还跨入了省、部、市的先进文明行列。1984年全局实现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内部职工犯罪的“三无”单位有179个,到1985年上升到235个,职工犯罪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沈阳铁路局也在“防”上不断加大力度。1984年3月27日,沈阳铁路局党委下发了31号文件,将局、分局两级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正式列编,配备了78名专职干部,协调党、政、工、团各部门做好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同年4月,在全局开展了“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月”活动,局党委书记亲自动员,全局共出板报5200多期,举办图片展览1800多场,张贴标语13300余条,广播6600多次,有48万人次受到教育。各级法院借助这次活动,举办了法制宣传画廊,公安政法干警深入铁路沿线宣讲法制知识。全局绝大部分单位均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内部纠纷12486件,为促进局内部治安进一步好转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91年,沈阳铁路局的调解委员会数量达到了4793个,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5%。

  1993年末,针对列车上时有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现实需要,沈阳铁路局在全部旅客列车上推行了治安联防员制度,从每节车厢的旅客中选聘治安代表,协助列车乘务人员维护治安秩序。通过发动群众维护治安,不仅遏制住了列车上的发案数量,而且使列车火灾明显减少。到1994年末,沈阳铁路局旅客列车达到连续九年无火灾事故,创历史最高记录。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铁路职工认为,当年推行的治安联防员制度,在列车治安领域是非常奏效的一种手段,不仅震慑了犯罪,也让一些乘客得到了一次特殊的乘车体验,激发了群众的正义感。“如果当时能制作一些纪念章之类的物件送给治安联防员作为纪念就更好了,对于乘客来说,这也是一种荣耀。”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客运段党委副书记孙义诺如是说。

  “鼓励群众参与到治安防控中来,把维护铁路治安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铁路护路工作中来成为现实。借助全省综治系统,全省自上而下组建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小组”,2003年,更名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铁路沿线的市、县、区分别组建了铁路联防专兼职队伍,围绕铁路开展护路工作。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全省高铁沿线各市将“平安高铁”纳入到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中,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实施综治“一把手”负责制,形成要害部位专职防护,低路基路段专职和群众义务相结合防护,一般路段沿线乡镇(街道)群防群护,各尽其责,优势互补,实行实名制登记承责。

  今年11月21日,北镇市综治办联合北镇市沟帮子铁路派出所,盘锦北站铁路派出所、北镇市综治委铁路护路各成员单位以及北镇市平安协会志愿者们,对全市涉及铁路沿线的8个乡镇(街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秸秆焚烧问题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类似的铁路护理举措多年来在我省从未中断。

  近年来,随着暴恐事件的出现,铁路安全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沈阳铁路局政法部门紧紧围绕省委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1353计划”和“1454计划”,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行动中持续发力,铁路治安管理融入铁路运输生产和地方城市防控一体化建设,建立联合指挥、站区联控、信息共享、舆情互控、反恐联动的“五位一体”警务协作机制,扎实推进铁路治安防范和反恐防暴工作。

  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政法委副书记杜承祺介绍,沈阳铁路局先后开展了“平安车队”“平安列车”“平安货场”等一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平安沈局”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今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沈铁公安局已侦破案件22起,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6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6名,解救被害少女6名。

现在沈阳北站警务巡逻,装备的更新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现在的沈阳北站警务巡逻,装备的更新给百姓带来更强的安全感

铁路司法改革开启新征程

  追溯沈阳铁路局政法机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司法改革是不得不提的一页。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铁路法院、检察院自产生之日起就饱受“身份合法性”的质疑。

  改革开放初期,铁路法检两院恢复伊始,就赶上了全国“严打”,铁路治安成为整治重点之一,铁路法院的审判任务很重。

  彼时,铁路的公检法机构,经费全都由铁路局负责,人事也由同级铁路局的组织部门管理。铁路局的员工也普遍把铁路司法部门看成是一个下属单位。

  在经济尚未完全“松绑”的情况下,国家在各系统的内部分配调拨资源,每一系统同其它部门发生联系的机会并不多,这也让铁路法检两院暂时可以“独善其身”。但随着经济和社会交流的活跃,置身于各种利益之间的审判者难免受到非议。但由于“严打”期间的社会氛围,质疑的声音十分微弱。

  在之后的二十几年中,虽然铁路司法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但铁路司法改革始终止步不前。直到后来,世贸组织规则、改革开放需要,以及民间对“司法不公”的指责,推动了铁路司法的改革步伐。

  2012年6月21日下午,铁路法院、检察院移交签字仪式在沈阳举行,标志着沈阳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检察分院,以及所属的辽宁省境内沈阳、大连、锦州、丹东铁路运输法院和铁路运输检察院正式移交地方实行属地管理,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铁路公安的改制要早于法检两院,2009年10月,沈阳铁路公安民警通过考核、考试取得国家公务员身份。至此,沈阳铁路公安局由铁路总公司和公安部共管。

  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受体制机制的制约,铁路司法机关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来,沈阳铁路检法机关在确保铁路畅通,维护铁路治安秩序,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守护大动脉的“铁人”意志

  岁月似铁轨无声蔓延,日子被火车拽着向前。改革开放40年,铁路的变化可谓一日千里,不同车型、不同路线,不同工种,变的是科技的进步、出行的便利,不变的是心怀梦想的铁路人对新时代铁路蓝图执着奉献的担当和责任。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心怀远方,守护着铁路人的信仰,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沈阳铁路局的发展史上,从不缺乏感人的故事和伟岸的身影。在东北解放和支援全国解放的战争中,沈阳铁路职工在战火中运送弹药、运送子弟兵,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勇战洪水、保护旅客、救助灾民的沈阳—北京11/12次列车“三八”红旗包车组;还有苏家屯机务段火车司机郑锡坤的“满超五”多拉快跑经验等均享誉全国。人民铁路为人民,这是1995年,原铁道部对全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奋斗在路上,书写着每个时代的铁路情,实现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诺言。

  沈阳铁路局政法机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视队伍建设为发展基石,将忠诚、干净、担当融进政法队伍的血脉中,不断提升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水平。

  近年来,沈阳铁路公安局用“三个档案”管理激发了队伍活力,在队伍中建立了“青年民警业绩档案”“民警业绩档案”“领导干部档案”三个档案,实现了队伍精细化管理,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模式,让想事的有盼头,让干事的得实惠,通过业绩引领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

  一滴水里观沧海。无论何时何地,党有召唤即赴戎机,人民有需要万难不辞,铁路政法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铁路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始终如一。铁骨钢筋,铁血丹心,一代代铁路政法人正将守护大动脉的“铁人”意志融入进每一根铁轨,不断发出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