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北镇市人民法院先后被北部战区及辽宁等五省区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涉军维权先进单位,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优秀法院、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并被荣记集体二等功,连续三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法院,两名同志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今年6月,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优秀创新案例”。7月,最高院院长周强到北镇法院开展调研,对北镇法院信息化建设、执行攻坚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近期,该院被推荐为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全国优秀法院。
迎着薄雾中的青岩晨曦,伴着夜色中的医闾星空,北镇法院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含满腔热血、披挂一身正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用法治铁肩担起职责使命,用公平正义孕育审判初心,捍卫着、守护着古城北镇的安定和谐。
北镇法院全新的审判大楼
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东南沿海一路吹进了东北三省,古城北镇因此旧貌换新颜,北镇市人民法院也走进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纪元。大盖帽换成了胸前的法徽,砖瓦房变成了威严的大厦,不变的是北镇法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努力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
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到成熟稳重、大气内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镇法院人,今天要讲述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北镇法院里的故事。
科技法庭
见证者:史庆堂
北镇法院一名退休老干部,退休前任北镇法院纪检组组长,曾获得全国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北镇法院来说,史庆堂就是这个“宝”,他见证了北镇法院的成长,参与了北镇法院40年来的大事小情,而今虽已退休,热爱审判事业的老法官主动请缨,回到法院协助开展卷宗评查工作。
面对记者,他感叹道:“以前啊,庭审记录和卷宗装订可不是这样的!”
那还是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一辆自行车办案的时代。1979年,史庆堂刚刚走进法院大门时,北镇法院只有几间平房,全院上下一共22名同志、10个部门,他所在的正安法庭办公场所借用的是民房,算上他也就两个人,夏天蚊虫陪着他办案,冬天寒风推着他送达,因为交通不便,他通常都是住在法庭,自己做饭、生炉子,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
当时,史庆堂还是一名书记员,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庭审记录,每一个案件的庭审记录都是书记员全程手写,这对书记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不仅要求记录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兼顾书写速度,保证书写工整。史庆堂刚上班的时候为此还专门训练了一段时间,但还是难免会出现错误,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也降低了记录质效。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手动记录,到电脑录入,再到现在的自动转写,而今走进北镇法院的任何一个审判庭,庭审笔录均可通过“慧听”系统进行语音识别,实时转换庭审发言,极大方便书记员记录,书记员只要将系统自动转写的内容进行简单修改和校对,即可生成庭审笔录,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和完善,北镇地区方言识别率可以达到85%左右,有效提高庭审笔录的质量和准确性。
史庆堂另外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卷宗装订。那时的卷宗全都要手动记录、填写,除此之外,锥子成了史庆堂装订卷宗最重要的工具,精准定位、集中发力,每一个装订孔都串联着他对审判事业深沉的热爱。他的卷宗总是最整齐、最规范的,经他之手共装订卷宗200余册,而这些泛着古朴色调的卷宗也伴随着历史尘封在法院档案室,成为法院发展的最好证明。
现在的卷宗,在“智慧法院”建设的推动下华丽变身,从原来的只有纸质版卷宗发展为纸质版、电子版卷宗并存,立案、审判、扫描、装订一站式流水线作业,让过去的纸质卷宗变成了可网上阅览、可实时调取的电子卷宗。
见证者:王彦文
北镇法院执行一团队一名普通执行员。在执行“猎赖”专项行动中,他永远是那个坚定执着、异常忙碌的身影
“以前都说‘执行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我们偏要上这个‘青天’,也真的已经上了这个‘青天’。”王彦文深有感触地说。
过去,因为执行方式方法有限,法院对“装可怜、假没钱、耍花招、躲猫猫”的失信被执行人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2013年10月,北镇法院公布了第一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在繁华的街道、商圈进行宣传,这在当时的北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老赖”如坐针毡,挖门盗洞打探消息,想知道法院到底是不是动真格的,而这一次,北镇法院主动出击,陆续公布了近2600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得坐飞机、乘高铁、住豪华酒店,不得贷款、新办公司,不得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随着信用惩戒的不断收紧,越来越多的失信被执行人选择主动联系法院,履行早该履行的义务。
2016年3月,全国打响了“基本解决执行难”之战,北镇法院迅速反应,2017年4月,率先在锦州地区法院系统推动执行工作机制改革,运行团队化执行模式,直接亮剑“执行难”。北镇法院采取非常手段,对拒不执行、逃避执行、妨害执行等违法行为运用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予以打击,共司法拘留“老赖”260余人次,依法审判、媒体曝光违法拒执刑事案件4件,有效形成了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攻势,形成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有力震慑。“欠钱不还也会坐牢!”不少失信多年的被执行人畏惧了,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同时,执行联席会议、执行联络员制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执行、支持执行的强大声势,也给“老赖”们形成了高压态势,“真刀真枪”直捣“老赖”巢穴。
今年上半年,北镇法院建成了双套执行指挥系统,实现日常调度及紧急情况下执行工作的实时指挥与部署;配齐执行车载及单兵系统,实时传输执行现场音视频资料;与网站合作开展执行网拍工作,排除暗箱操作,确保公开透明;完成“一案一账户”建设,切实做到执行案款及时精准发放,全程留痕可查;强化执行对人对物查控力度,完善银行查控系统,对给付类执行案件加大财产查控力度,通过被执行人关联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全面及时掌握被执行人经营及投资信息,对企业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同时,率先在全地区与公安机关实现无缝对接,由北镇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在北镇法院执行局设立值勤室,协助查询被执行人乘车轨迹、移动通信、住宿、上网、车辆等信息,锁定其主要活动范围及生活轨迹,启动新浪天眼系统,随时定位其当前所处位置,更及时准确地查找“老赖”下落,有力破解“执行难”。
见证者:吴小玲
北镇法院刑事审判团队一名年轻员额法官,也是一名战斗在审判一线的女法官
吴小玲热爱审判事业。2010年,她来到北镇法院就冲上了审判一线,做好每一次接待、办好每一起案件。
她对记者说:“很荣幸成为一名员额法官,更幸运的是成为北镇法院裁判文书一键生成第一人。”
司法改革,对于法院人来说是关乎法治建设、影响法院发展的大事。2015年1月,北镇法院作为锦州地区法院系统司法改革试点,公布《北镇市人民法院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锦州法院系统率先破冰,启动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建立裁判还权等5个机制,突出法官办案主体地位,增强审理案件亲历性,为最终完成法官员额制改革和落实司法责任制做好了准备,这也成为北镇法院在司法改革道路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北镇法院在省内率先启用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系统。告别了旧式的庭审模式,“科技法庭”是北镇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智慧法院”北镇模式的重头戏。全部普通程序案件可通过电子卷宗扫描自动进行文书编写,17个案由简易程序案件可通过“裁判文书一键生成系统”实现当庭宣判。法官的双手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案件的质效,“办好案、办精案、办铁案”成为了法官们的集体目标,老百姓也不用再为庭审而来回奔波,现在的庭审在法庭中,也在网络上,更可以在老百姓家里,四通八达的网络让审判变得更加公开透明、高效规范,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北镇法院有信心,更有决心!
记者手记:
时代是一辆永不停歇的列车,改革开放指引着北镇法院人稳步行进在祖国日益强大的轨道上。而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跑下,全速驶入发展快车道。“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梦法治梦的筑梦人,北镇法院人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干事创业精神为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