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开幕。在政协委员展开分组讨论之际,记者走进委员中间,了解涉及法治辽宁、依法治省的好声音。
在社会科学界别讨论组上,十一届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协商民主的精神,专委会进一步加大了立法协商工作力度,5年内就31部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协商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协专委会组织立法协商,并邀请相关领域的法律界委员参加。综合整理形成修改意见和建议共500余条,书面反馈给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对提高我省地方立法质量,起到积极作用。按照省政协有关领导意见,提出了规范现有的立法协商工作,提升了目前的立法协商层次等建议,被吸纳到《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之中。
今年是我省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进行之年,对此省政协委员、丹东市工商联副主席贾淑芳说:“法治环境对助推辽宁营商环境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提高法官工资待遇,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法治环境更加优化。”贾淑芳认为,法官实行与其职责相适应的工资制度,将案件办理质量与工资挂钩,是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升司法权威的基础。“采用合理化方式提高法官工资待遇,可以更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法治环境优化,对营商环境建设也能起到推动作用。”贾淑芳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的当务之急在于夯实法治基础、弘扬契约精神,以更多制度框定权力的边界,让企业放心大胆、畅通无阻循着‘明规则’办事,最终将事半功倍、政商双赢。”
贾淑芳认为,政府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还可以采用合理化方式提高法官工资待遇,更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法治环境优化,“此外,必须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摸索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到社会中去,这才是重点。”
在涉及民生、环境领域,省政协委员、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李三喜表示,目前执法力度与效果呈现良好态势。“2017年,我省多部门联合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通过淘汰黄标车、拆除燃煤小锅炉等多种途径,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在开展‘蓝天工程’时,还应该加强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碳排放的核查、碳市场的建设、碳标志性产品的认证等,进一步完善辽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李三喜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