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兴城市某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一座桥下暗藏“脓包”——生活污水与雨水长期汇聚,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不仅困扰周边村民,更威胁着仅600米外的入海口的生态安全。为此,街道工作人员、村书记及群众代表到兴城市人民检察院反映情况。从接到线索火速勘查,到现场办公找准“病根”,再到一纸检察建议撬动多方联动……兴城市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利器,不仅精准“手术”消除了多年的污染顽疾,更推动了辖区排水设施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渤海的生态环境安全。
办案人:刘欢
职务:兴城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现场勘查那天,闷热的天气和空气中混杂的腥臭让我印象深刻。跟着群众,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绕到村头那座桥下。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桥洞深处是一滩近乎呈墨色的水体,浑浊的表面漂浮着絮状物。一阵热风裹挟着难以名状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同行的某村书记无奈地摇头:“多少年了,夏天不敢开窗,孩子不敢靠近,一下大雨,这脏水漫得到处都是。”他的话让我们的心也沉沉的,“这滩黑臭水离海太近了,要是流进去,谁还来旅游?臭的不仅是海,还有咱景区的名声。”这片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着几十户村民的日常生活,更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时刻威胁着近在咫尺的渤海生态。群众等不起,环境伤不起,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我们沿着河道上下游反复查看,试图摸清污水的来龙去脉,但“病根”究竟在哪里,单靠我们检察机关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迅速联系了属地政府、住建部门以及水务集团等单位的负责人员,就在这臭气弥漫的桥下开起了现场会。各方围着问题点位现场勘查,现场分析。确认问题应为出水管道井内铸铁管线因年久老化,受污水腐蚀严重破裂,导致提升的污水在泵站管井内循环,水位持续升高最终从破损处外溢,形成了这片黑臭淤积区。
“病因”找到了,我们立即启动了公益诉讼程序,向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发出了检察建议书。不仅要求立即进行修复,解决污水外溢问题,更“以点带面”,督促他们举一反三,对区域内类似的老旧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常态化的巡查防控和严管联治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检察建议不是发出去就了事,我们紧盯着整改的每一步。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协调两家公司进行抢修,并按照检察建议在区域内开展了排查工作。当我们开展“回头看”再次来到那座桥下时,曾经淤积黑臭水体的地方已经变得干爽,刺鼻的气味彻底消散。站在桥头,望着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很有成就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就是要聚焦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