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以来,省委依法治省办组织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工作,省、市、县三级共确定1505个项目,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据悉,自2022年起,辽宁已连续四年推进此项工作,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法治问题,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协同发力,累计落地4311个项目,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即日起,本报开设“法治为民办实事”栏目,集中报道各地涌现出的利民生的特色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推动实事办实办好,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与满意度。
本溪县司法局田师付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宪法知识
【本溪经验】
本溪市深刻把握不同群体法治需求的差异性,创新推行“菜单式”“订单式”精准普法模式,聚焦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青少年“关键群体”、基层群众“绝大多数”,分类编制普法清单,打造“法律明白人”队伍,运用法治文化阵地、新媒体矩阵等多元载体,实现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
作为“全国普法依法治市发源地”,本溪市拥有深厚的普法工作历史积淀。2025年,检察侦查题材热播剧《以法之名》的镜头对准本溪,让“枫帆”营商法治服务中心等取景地变身市民争相打卡的“实景普法课堂”,本溪市从“普法发源地”起身,走上了精准滴灌的“创新实践场”,书写法治中国的“本溪章节”。
一个试点引发的创新实践
说起精准滴灌,不能不提到一个试点。
2022年4月,本溪满族自治县被司法部确定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全国试点地区,其领题破题、先行先试,实现了青少年和农村村民法治素养有力提升。
时隔两年,本溪市在全面总结本溪县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着力构建示范带动引领、县(区)全面铺开、领域重点突破、普法形式创新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新格局。
实施意见下发后,创新实践接踵而来:
成立全省首家地级市普法新媒体工作室,打造集策划、创作、发布、互动于一体的专业运营体系,推出《法档故事》普法微短剧、《法在身边》普法短视频、《以案说法》普法广播剧、《民法典百问》短视频共计132个;
创新“移动服务+智慧平台”模式,开展“直通车”专项服务33场次,发放资料1.2万份,解答群众难题6600余次;
上线全省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法智本溪”,提供7×24小时AI法律咨询,访问量突破1万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
……
通过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本溪市构建起“三维立体”普法体系。
一份报告带动的精准施策
要想真正实现精准滴灌,须得细致把脉公民法治素养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公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短板弱项。为此,今年,本溪市借助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部和本溪调查队专业力量,深入开展本溪市公民法治素养社会调查工作。
5月,《本溪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调查报告》出炉,采集样本量9200个,覆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三新”组织从业者、社区居民、农村村民、青少年等八大群体,调查内容涵盖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知晓率、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法律法规了解程度、法律知识获取渠道、权益受侵害解决方式等核心维度。
报告结合问题、现状,给出了分层分类普法、打造“需求响应型”内容体系、依托全媒介融合创新渠道等对策建议,也为本溪推进普法精准滴灌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有力借鉴。
此后,本溪市迅速校准普法重心,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针对农村群众关注的“土地纠纷、养老诈骗”等问题,在“村民法治大讲堂”增设专题课程,针对企业需求, 优化“枫帆”中心服务包,形成“数据说话、数据决策”的闭环管理机制,切实回应群众和企业用法需求,不断提高工作精准度。
同时,针对法治素养满意率低于平均值的务工群体、“三新”组织从业人员、经商群体等,进一步优化精准普法策略,提升公民整体法治素养水平。
一股力量带来的治理实效
为提升法治宣传和矛盾化解能力,本溪市在精准滴灌过程中注重突出“关键力量”——“法律明白人”的培养。
扎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法律明白人”3138人,实现全市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出台《农村“两委”普法工作制度》《“法律明白人”工作指引》等制度性文件5个,组织全市“法律明白人”到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培训。
田师付镇魏堡村“法律明白人”赵成龙定期在网格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力争将矛盾解决在网格内,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截至目前,全市“法律明白人”直接参与矛盾纠纷调解1.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9%。在本溪,“法律明白人”已然成为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