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和平区新华街道砂阳北社区曾是一个特殊群体集中、就业难题突出的老旧小区。辖区内小商户多,但岗位与居民需求不匹配;600多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多年未能利用;不少居民对找工作缺乏信心、意愿不高。如今,这里悄然变了样。走进焕然一新的“幸福创益工坊”,非遗手工艺教学与数字化直播培训比邻而开。创业带头人乔昕正带着学员赶制企业订单,残疾人杨依坐在编织架前手法熟练、笑容温暖……一股靠自己双手创造生活的踏实劲儿,从这个融合多种资源的新型就业基地蔓延开来。
手把手进行技能培训。
“敲门”敲准痛点
如何破解特殊群体聚集社区的就业困局?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践行“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始终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家门口”就业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党建引领,积极牵头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在联合多部门开展精准摸排的“敲门行动”基础上,敏锐洞察到闲置资产沉睡与居民隐性需求交织的深层矛盾。区政协协商议事会凝聚三级委员的智慧,区委书记张德实地调研后精准开出“四个一些”良方——政府投一些、党建经费拨一些、工会会费补一些、政协委员捐一些,迅速盘活606平方米闲置房产。
“必须变‘输血’为‘造血’,让资源精准滴灌到社区治理最末梢。”区委社会工作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亚玲坚定地说。他们穿针引线,联动人社局、街道、公益组织开始了靶向赋能:引入非遗导师、链接月光珠宝等企业资源、开辟老北市景区展销摊位,构建起“培训—生产—销售”全链条闭环,为“小工坊”注入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就业梦想照进现实
在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幸福创益工坊”迅速迭代升级为融合VR直播、AI培训的新质就业基地。一年深耕,成绩斐然:32期免费技能培训惠及800余人次,175名困难群众实现灵活就业,13家个体户破土而出,3位创业带头人崭露头角。
“社区搭台、企业供料、作品包销,我们只管用心创作!”创业带头人乔昕言语间满是干劲。曾经因身体原因求职屡屡碰壁的残疾人杨依,如今十指翻飞编织幸福:“靠双手挣钱,我找到了尊严和价值!”网络收益成为她的生活新支柱。
幸福之路向更广处延伸
“幸福创益工坊”的成功实践,是和平区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的生动缩影。区委社会工作部以“敲门行动”为探针感知民情,以资源整合为枢纽破冰除障,以精准服务为路径激发内生动力,成功打造出“摸排+关怀+赋能”三位一体的社区就业服务新生态。
砂阳北社区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以“1个就业基地+N个培训中心+M个家庭工坊”为代表的“1+N+M”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可持续的微利运营,曾经的“输血式”帮扶正逐步转向“造血式”赋能。这条从“精准敲门”起步、靠“多元助力”铺就的家门口就业之路,仿佛点点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更多困境中人群自强奋进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