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申请执行人王某在受雇期间不幸坠落致瘫,法院判决侯某赔偿110余万元,侯某却迟迟未履行。执行法官祝伟在严格排查侯某财产过程中,发现侯某之子正值中考关键期,遂暂缓强制措施,转而进行多次沟通、释法明理,引导侯某主动履行判决。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如期付清赔偿。
办案人:祝伟
职务:昌图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员额法官
这起执行案件源于一场令人痛心的意外。王某受雇于侯某为其安装猪笼,作业时,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脊髓受损,下半身瘫痪。经司法鉴定,已构成二级伤残,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连日常生活也难以自理。后续的治疗、康复、护理都需要持续的经济支持。法院判决侯某赔偿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10余万元。判决生效后,侯某却迟迟未主动履行。王某一家因无力承担巨额医疗开支,生活陷入极度困境,王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案件分到我手上之后,我和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展开了梳理与分析,迅速启动财产调查程序。我两次前往侯某户籍所在地,走访他的邻居和村委会,查询他的银行流水、车辆登记信息和行踪轨迹。经查,侯某名下有一辆汽车,已在诉讼阶段被依法保全,但他始终以各种借口推脱,拒不交出车辆钥匙和相关证件。
多次与侯某沟通的过程中,我得知侯某的孩子即将参加中考,若此时强行扣车,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备考心态。我决定暂缓采取强制手段,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向侯某释法明理上。我诚恳地向他分析:“逃避执行不仅会使你面临查封、扣押、拘留等强制措施,还可能因为失信行为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这些话显然触动了侯某。他沉默了片刻,态度终于有所松动,表示愿意配合法院解决问题。
8月中旬,侯某委托其亲友将车辆开至法院,主动交付给我们。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为我们后续的调解打下了基础。9月1日,侯某主动来到法院。当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我组织双方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协商。我一方面安抚王某的情绪,耐心帮他逐笔核算医疗费、护理费、后续康复费等必要开支;另一方面,我向侯某客观分析他的履行能力,引导他换位思考,体谅王某面临的艰难。
经过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侯某一次性赔偿王某45万元,当日支付20万元,剩余25万元于9月15日前全部结清。签署协议时,我注意到王某眼眶湿润,侯某也如释重负。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真正的执行是要让每个人在法律框架内找回理解与平衡。
9月15日,侯某如期将25万元尾款全部支付完毕。也就在同一天,王某坚持要亲自来法院,轮椅上的他亲手将一面写有“执行利剑破困局 真情纾困暖民心”字样的锦旗送到我手中,一遍遍说着“谢谢”。这个画面让我更加坚信,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判决的权威,更在于执行过程中所传递的善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