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执行案件中,当事人数量多且分居各地,如何打破沟通壁垒提升执行效率?近日,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法院成功执结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以“一案一群”工作模式为抓手,破解跨区域多主体执行难题。
办案人:陈诗晗、吴晓勇
职务: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法官助理
今年3月接手的天津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某铁路集团等6家单位及个人的执行案,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了案件的“重量”——670万元标的额,当事人遍布陕西与辽宁阜新、沈阳、盘锦四地,更棘手的是6名被执行人义务负担差异明显,权利义务关系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因地域阻隔导致沟通停滞。
梳理审判卷宗时,我们反复琢磨突破点。既然地域分散是“拦路虎”,那不如打破沟通壁垒。我们决定启动“一案一群”工作模式,把申请执行人与6名被执行人全部拉进专属微信群。群内沟通我们先当“倾听者”,认真记录各方诉求:有的被执行人对“连带责任”认知模糊,有的对赔偿金额计算存疑。我们逐条拆解判决内容,用通俗语言解读法律义务,讲清拒不履行将面临的信用惩戒、财产查封等后果;同时制作“给付金额明细表”,把每笔工程款、原材料损失、保证金的判项来源、法律依据和计算过程标注得一清二楚,逐笔核对至所有人无异议,还同步告知扣划时间,让执行全程“晒在阳光下”。
沟通顺畅后,执行工作逐步推进。4月21日,我们成功从某铁路集团账户扣划590余万元,这是首个重要突破。但承担连带责任的王某仍未履行,我们立刻联系其所在地法院委托查询财产,历经两个多月跟进,7月10日终于分3笔从其账户扣划40余万元。当630余万元执行款全部发放到申请执行人手中时,我们悬着的心得以落地。
9月4日,申请执行人送来写有“廉洁高效倾力执行 两袖清风维护公平”字样的锦旗,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成就感。这段经历让我们深知,执行不是简单的“强制扣款”,而是用细致化解复杂、用透明赢得信任的过程。作为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唯有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坚持,才能最大程度兑现企业胜诉权益,这便是我们在执行工作中收获的最珍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