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云端”连线化解纠纷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葫芦岛记者 郑子超 整理 | 发布时间: 2025-09-12 09:04

  核心提示

  去年,原告李某通过手机银行向被告的账户转账10000元。然而,转账之后,被告并未能兑现其所谓的理财约定。原告于今年7月诉至建昌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被告返还该10000元本金,法官和调解员仅用5天时间,通过“云端”连线,高效化解了这起跨域纠纷。

姚建军

  办案人:姚建军

  职务:建昌县人民法院大屯人民法庭负责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不当得利纠纷。7月17日,案件材料流转到我们法庭。初步翻阅卷宗后,我意识到这个案件虽然标的额不大、事实清晰,但处理起来难点颇多。双方当事人相距遥远,传统的线下送达、调解、开庭方式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根据起诉状反映的情况,被告起初的配合度可能不高,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沟通精力。

  在接到案件的当天,我便与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李海滨进行了沟通,决定立即启动“诉调对接”机制,李海滨第一时间分别通过电话联系了远在江苏的原告和身在沈阳的被告。果然,被告认为此事是双方自愿的理财行为,甚至对法院的介入有些不解和抗拒。

  我们进行了分工协作,李海滨多次耐心地与被告沟通,告知被告如果案件进入正式审理程序其可能面临的不利后果,包括败诉后需承担的诉讼费用、可能产生的公告费以及对其个人信用带来的影响。我则从法官的角度,在与被告的沟通中,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让被告明白,主动还款不仅是履行法律义务,更是对自身诚信负责的表现。

  一次电话沟通效果不明显,我们就两次、三次……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不间断地进行释法明理、分析利害、情感疏导。被告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抵触、敷衍,逐渐转变为理解、认可,最终表示愿意主动还款,并同意于7月22日上午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

  为了确保还款过程顺利、高效,且便于远在江苏的原告即时确认,我们组织了一场三方线上协同。我们与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被告,通过网络视频方式“见面”了。在线确认了被告的身份和还款意愿后,被告通过手机银行当场进行了转账操作。很快,原告方在视频那头确认已全额收到10000元款项。屏幕前,原告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场提出了撤诉申请。一场横跨千里的纠纷,从法庭受理到案结事了,仅仅用了5天时间便得到了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