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从军营到“万家”——八一建军节,致敬社会工作领域的他们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任晓霞 王璐璐 冯羽竹 | 发布时间: 2025-08-01 08:45

  【编者按】

  走出军营,他们“转场”投身社会工作领域:

  有的在社会工作部岗位上坚守初心,有的在基层社区的烟火气中守护万家,有的在行业协会商会的商海中勇立潮头,有的在新兴领域的浪潮里开拓创新,有的在志愿服务一线传递温暖……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本报聚焦其中的五位“转场者”——

  他们从军营到“万家”,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若有战,召必回”的赤诚;改的是身份,不改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故事,读懂“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致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军人荣光的奋斗者。

a1

  戎装虽卸初心在

  为民服务续荣光

  【印记】

  刘士斌,中共党员,1986年入伍,2016年转业,军龄30年,现为锦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在部队期间,他荣立三等功2次,2000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先进个人”,2012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他常说:“军旅生涯是人生的一笔重要宝贵财富,影响着我一生的前进方向。”

  刘士斌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1986年他穿着新军装、胸前别着大红花的入伍照,眼神里透着青涩和坚定。如今,30年的军旅生涯已成过去,但他说:军装脱得下,军人的魂脱不掉。

  “永不褪色的军人”“永不言弃的奋斗者”“永不停步的服务者”,这是刘士斌用来自我鞭策的奋斗准则。从军营到地方,刘士斌将军人的担当与执着融入锦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新岗位,在区域发展、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中攻坚克难,展现了过硬的素质和能力。

  “工作跟带兵一样,都要排好兵布好阵,抓关键守阵地。”这是刘士斌多年工作的经验之谈。他精准发力,牵头制定《锦州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五条措施》等制度,坚持把“两企三新”和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贯穿到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全过程。

  “我们当兵的最信脚板子。”这是刘士斌的口头禅。

  “滥挂牌”曾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他带队走遍全市9个县(市)区百余个村(社区),立行立改问题62个,让“滥挂牌”现象得到遏制。他要求大家要把市委社会工作部做成“群众最贴心的”和“离群众最近的”党委工作部门。他推动“幸福社区、守护银龄”专项工作,在社区落地养老助餐、老年大学等服务,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开展“我与群众面对面”活动,在6个县(市)区收集问题31个,当场解决26个,转办5个。

  【回声】

  有人问刘士斌:“五十大几的人了,还冲个啥劲儿?”他总是说:“咱是当兵出身,阵地变了,冲锋变不了。”那一身沉甸甸的军装已化作筋骨,扎根于寸寸血肉之中。从军营到锦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始终未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他说:“我要把军人的严谨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用‘精准滴灌’的态度推动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冲锋在前’的姿态守护群众期盼,让‘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在社会工作的一线生根发芽。”

a2

  扎根社区守万家

  军魂化雨润民心

  【印记】

  赵凌建,2008年12月应征入伍,2010年退出现役,现任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八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军旅生涯锤炼的担当与韧劲,让他在基层治理岗位上屡创佳绩,2024年荣获“沈阳市和平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早上六点半,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八一社区伊宁路15巷1号院的健身区已热闹起来。赵凌建穿着运动鞋穿梭在晨练的居民中,弯腰捡起石凳下的塑料袋,站起身笑着和居民张阿姨打招呼。这是他退伍后扎根社区的第8年,军营里“事事有回应”的作风,早已变成他每天两万步的“扫楼”习惯。

  去年夏天,这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时,旧车棚成了“硬骨头”。部分居民担心拆除车棚自行车将无处停放,就是不同意拆。赵凌建没急着动,而是像在部队搞战术推演般列了张“利弊清单”:“保留车棚,雨季漏水淹楼道;拆了建健身区,咱老人孩子有地方活动,自行车咱划片集中放。”他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敲门,最终95%居民投了赞成票。如今,这里的健身区成了孩子们追逐嬉戏的乐园。

  广州街70号的“合围战”更显军人智慧。这栋1978年建的散体楼,40多年没围墙,外来人随意进出、流浪猫狗乱窜是常态。赵凌建那段时间总去看,并在笔记本上画下围墙走向,标注出消防通道和绿化预留地。“就像部队设防,得攻防兼顾!”他在社区党委会上拍板,随后带着工作人员逐户签协议。

  现如今,楼院围上了,居民的安全有了保障,车辆有了正规化的管理,居民们喜笑颜开,一致为“小赵书记”点赞。

  【回声】

  “军装脱了,可‘阵地意识’不能丢。”赵凌建退伍证的照片上,身着军装的他眼神清亮。从军营的队列训练到社区的楼院治理,他说没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口令:“以前练刺杀要‘一招制敌’,现在解难题要‘一抓到底’。”

  “社区就是我的新战场,居民的笑脸就是我的军功章。”赵凌建望着楼院里嬉戏的孩子,眼里闪着光,“只要怀着军人的赤诚,社区每个角落都能成为践行初心的战场。”

c1

  商海驰骋怀壮志

  军旅底色映担当

  【印记】

  丁碧存,1982年12月入伍,1997年12月转业,从军16年。曾任辽宁省湖北商会党委书记、会长,现任辽宁省湖北商会终身荣誉会长、辽宁百川医疗集团董事长、辽宁楚商总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职商会会长期间,带领辽宁省湖北商会获“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先进党委”及全国、辽宁省“四好商会”等荣誉。

  17岁那年,丁碧存从湖北偏远山村奔赴辽宁,以一身戎装开启了热血军旅生涯。

  转业后,经数载磨砺,他毅然投身商海创立企业,军人的严谨与担当让他在市场浪潮中始终坚守奋斗者的初心。

  当选辽宁省湖北商会会长后,丁碧存以军人的雷厉风行与赤诚担当引领商会破浪前行:对内,牵头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力促会员企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如凝聚战友般将楚商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同步推动楚商公益体系化建设,引导会员单位在助学、助医、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商会的社会价值不断延伸。对外,主动拓展合作渠道,为辽鄂两地经贸往来架起连心桥,带领商会团队深度参与两地协作、产业对接,促成一批惠及民生的合作项目落地,用实打实的成效为商会赢得口碑与尊重。

  接任商会党委书记后,他以党建为舵,将军人的纪律性与组织力融入商会肌理,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发展生态。丁碧存还常常把商会的会议室变成“党课课堂”。他给商会党员们讲述军营里的故事,解读党的政策。“在部队,我们听党指挥;在商会,我们也要紧跟党的步伐,把企业做好,为社会作贡献。”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引领下,商会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曾担任辽宁省营商环境监督员的他,始终以军人的热忱与魄力深耕不辍,为商会发展、楚商团结与社会公益倾注满腔心血,让“退伍不褪色”的铮铮印记,深深镌刻在每一项扎实推进的工作上。

  这些年,他从未忘记肩头的社会责任:家乡遭遇自然灾害时,他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让千里之外的牵挂落地成实打实的支援;为辽宁本地困难群体搭建医疗帮扶通道,用专业力量为弱势群体撑起健康屏障;牵头商会企业参与公益助学、扶贫济困,让爱心在辽楚大地上不断传递。 

  【回声】

  “从军营到商会,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在丁碧存看来,商会就是新时代的“阵地”,会员企业是“战友”,服务辽鄂两地发展就是“新使命”。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如今虽已卸任商会会长、党委书记,但丁碧存说,仍会以终身荣誉会长的身份,继续为商会牵线搭桥。“只要还能为大家做点事,我这个‘老兵’就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d1

  军人风骨永存续

  光明事业再闪光

  【印记】

  潘学志,在军营中战斗23年,退伍后,现就职于大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任党办主任、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大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党支部先后获得辽宁省“一强双促”示范党组织、大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甘井子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甘井子区“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在医院,熟悉潘学志的人总还能看出他挺拔如松的军人姿态。脱下军装已多年,那骨子里的坚毅和担当,在工作岗位上愈加清晰。

  从部队转业投入企业党建工作,他怀抱朴素誓言,把对政治工作的一腔赤诚,化为凝聚企业人心的绵长基石。如何让党性无声滋养企业的骨骼血脉,是他心头常惦记的事情。

  医院大厅最醒目的便是“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的身份展示板。

  在他眼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不仅是日程,更是浇灌灵魂的时刻,反复滋养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沉甸甸的几个字。

  他带领支部创新推出“三个一”服务:党员每月需为患者挂号一次、伴诊体验一次、做好事一件。党员们的贴心服务使得接诊率涨了、复诊率升了,服务渐成口碑,“爱心服务”被赋予了实在的质感与温度。

  他还创立了一支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眼健康志愿队。每逢节假日,他就带领这支“特别连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养老院开展义诊。

  当志愿队捧回大连市总工会“最佳志愿队”的荣誉时,他笑容朴实。军人肩上的担当,是他心中最深的印记、最重的勋章。

  【回声】

  “23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忠诚的品格、坚忍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我将继续秉持初心,发扬部队政治工作优势,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落实好民营企业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党员聚集在党组织周围,通过阵地建设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出来,以此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员工,为爱尔眼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支部的智慧和力量,我将永远保持这份热情和执着,把个人的梦想融入爱尔的梦想,为保障百姓眼健康发挥余热。”潘学志说。

e1

  白衣执甲转沙场

  志愿先锋暖人间

  【印记】

  韩宏光,1972年7月出生,曾任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外ICU主任、大校军衔、主任医师。2022年退休后,深耕残疾人事业与志愿服务领域,现任辽宁省助残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沈阳市团校少年国防应急教育学院院长,曾荣获“辽宁省最美退役军人”“第六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省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韩宏光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核心指引,带领退役军人志愿者在多领域深耕实践。

  在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孵化基地的教室里,韩宏光示范沟通手势:“和残障朋友交流,眼神要平视,像在军营里与战友对话般真诚。”他将军队“团队协作”理念融入志愿服务,构建的“1+3+10”志愿者培训体系,让志愿者们在模拟服务场景中,把军人的严谨化作服务的细致。

  多福社区是他延伸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他带领医学志愿者打造“理论+实操+监测”立体健康服务体系,每月开设健康讲堂,手把手教居民操作智能心电监测设备。截至今年5月,累计服务800余人次,成功预警17例高危心律失常,妥善处置3起急性胸痛事件。居民李阿姨便是受益者之一,凭借韩宏光提前记录的监护数据,医院快速为李阿姨制定救治方案,让“ICU式守护”真正走进社区生活。

  作为辽宁省助残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韩宏光牵头构建“总队—大队—支队”三级体系,组建十大专业支队协同发力:医疗康复支队深入社区开展义诊筛查,就业帮扶支队联动企业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信息科技、助盲等支队协同推进无障碍环境优化,推动跨部门开展设施排查,培育“无障碍出行伙伴”项目,让残疾人“走出家门”的每一步都安全有尊严。

  在担任沈阳市团校少年国防应急教育学院院长期间,韩宏光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进校园担任校外辅导员,打造“少年军校”特色项目。通过情景游戏传授急救知识,结合军旅故事讲解国防意义,累计向453名乡村儿童捐赠书包、急救手册等物资,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守护生命、热爱祖国的种子。

  【回声】

  “在ICU抢救生命,在社区守护健康,本质上都是军人的坚守。”韩宏光说,志愿服务现场就是他的新战场。社会工作部为公益之路指明方向,未来,他要带领退役军人志愿者们把健康服务的哨所扎得更密,让助残的战线拉得更长,让国防教育的种子播得更广。“只要群众需要,我们永远是冲锋在前的兵,公益战场上,让‘心手相牵’的温暖阳光照亮更多角落。”韩宏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