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家文化”下的平安呵护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李滢乐 王大海 栾岚 董楠/文 本报记者 蔡冰/摄 | 发布时间: 2017-02-08 10:10
记者眼中的新年变化
 
  编者按:
 
  灯笼红红,鞭炮声声,鸡年已经到来了。
  新的一年开始之时,本报记者走街串巷,用记者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许多平安的瞬间。
  在记者的笔下,有在社区过年的邻里乡亲,有为期十天的乡村春晚,有在大年初一执勤的交警,有不能回家过年驻守边防的战士。
  他们过着别样的春节,他们让春节的平安味更浓了。
 
  在社区过个幸福年
 
  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谢大姨是记者的邻居,今年已经60多岁了。谢大姨一辈子没结婚,家里也没什么离得近的亲戚,每逢节假日谢大姨总是不怎么出门,说:“我一个人跟着凑啥热闹。”
 
  但是今年,记者却发现谢大姨变得不一样了。



沈阳市沈河区山东堡社区开展“福送万家”社区大集活动
 
  参加社区合唱团大变样
 
  大年初三,记者出门正碰上谢大姨也从家里出来,整个人精神焕发,脸上画着淡妆,手里拎着一个大袋子。“大姨,过年好,您这是出门啊?”记者问。
 
  “啊,跟着社区去庙会演节目去,你看,我这包里装的全是演出服。”说完,谢大姨冲记者扬了扬手里的袋子,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原来,谢大姨从去年开始就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每天忙着练习和外出演节目,忙得不亦乐乎。最大的变化就是每逢节假日,谢大姨再也不唉声叹气说自己就一个人了,而是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节日之中,听说,她今年还在社区春晚上表演了呢!
 
  全省大部分社区都在春节期间组织各种活动,能让邻居们相互认识,并参与到社区的平安建设中来。比如社区百家宴、邻里节、社区春晚等,这些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社区找到了归属感。
 
  社区大集让年味满满
 
  春节前夕,沈阳市沈河区新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家文化广场及院内北门至南门一条街上张灯结彩、歌舞欢腾。原来社区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福送万家第四届社区大集”活动,为辖区居民百姓送年货、送春联,请大家品灶糖、吃饺子,为大家送上鸡年新春的第一声问候。
 
  单人独唱、模特表演、民族舞蹈,各种各样的节目丰富着文艺演出的舞台,作为主持人的穆伦尔娜忙前忙后,一会主持,一会表演舞蹈,让人全然看不出她已经有50多岁了。
 
  “我15岁从家乡内蒙古来到沈阳,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年,这个城市给了我很多温暖和感动。”穆伦尔娜表示,社区的活动让大家感觉心里面很暖和。
 
  此次“社区年货大集”以山东堡社区的“家文化”为特色,不仅在“大集”上能购买到各色年货,还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笔墨送吉祥”,邀请本地区书法爱好者、剪纸爱好者在活动现场撰写春联、福字,剪年画。
 
  社区活动让居民找到归属感
 
  春节前夕,沈阳市铁西区笃工街道人民里社区同社区的书法协会联合举办了“邻里百家聚、新春猜灯谜”活动。
 
  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参与。妙趣横生的谜语悬挂在社区活动室内,谜底内容包括文化、地理、历史和生活小常识等,既达到了娱乐的效果,又让居民得到了知识的薰陶。
 
  深爱猜谜语的黄大爷,参加完去年的灯谜活动后特意告诉社区工作人员今年还要参加。当天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一大早特意从苏家屯赶来参加活动,而且还带来自拟的谜题。热闹的社区灯谜活动,为社区居民平添了一份欢乐,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而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怡静园社区,第八届社区春节联欢会在大南三校欢乐上演。社区居民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演绎了亲情、友情、邻里情,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表现了社区居民“共创幸福社区缔造诚信家园”的新风貌,全面展示了怡静园社区群众的美好生活。
 
  乡村春晚让年变得更热闹
 
  过年期间,记者来到了盘山县的亲戚家串门,本以为农村的春节会和往常一样,就是坐在炕上聊聊家常、放放鞭炮、打打麻将,可谁想到,一场精彩的乡村春晚却让农村的春节变得大不一样了。



盘山县太平镇的乡村春晚让过年更有趣 
 
  自编自演的乡村春晚
 
  这个春节,盘山县太平文化艺术团连续十天在各村演出了乡村春晚,那是一场乡土气息浓厚、充满喜庆的晚会。说是晚会,其实是白天在村子的广场演出的一场节目。
 
  1月29日是农历大年初二,在盘山县太平镇新村村的文体广场,歌声悠扬,吸引了很多村民和游客。拉场戏、独唱、小品、二人转,一个接一个。台上的演员使出浑身解数,赢得了观众一阵阵叫好声。台下,观众兴趣盎然,看得有滋有味。歌舞《美丽中国》,十几名“乡村舞蹈家”身穿精美的演出服,随着音乐节拍欢快起舞,传递出农民生活的美好和新春的祝福。
 
  文化艺术团团长郑好告诉记者,“在春节期间,艺术团为了给镇上的父老乡亲过春节时增添喜乐,特意安排了为期十天的‘乡村春晚’,每天都下村子,每天都演出。这样,镇子上的人们天天都可以有节目看了。”郑好边说边指着台上的演员向记者介绍:“上台的演员都是咱们镇土生土长的人,他们平时就好唱个歌、跳个舞。由于群众喜爱,我们文化艺术团的‘乡村春晚’已经成为太平镇的文化品牌,常年坚持下乡演出。”
 
  “乡村春晚”让村民远离陋习
 
  新村村的演出是“乡村春晚”的第一场演出,演出了开门红。之后,文化艺术团的演员们又来到了仙水村、龙翔社区等等,每到一个村子或社区,演员们就忙着搭建舞台,而早已闻讯的村民则会早早就聚集在村子的文化广场等待艺术团的表演。
 
  郑好告诉记者,“乡村春晚”受到了各村、社区人们的欢迎、好评,明年还会再接再厉,把更好的节目带给家乡人民,让父老乡亲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咱家乡人的新春祝福和文艺演出。
 
  在盘山县走访期间,记者遇到了春节值班的盘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刘亚明,他告诉记者,“乡村春晚”让村民们感觉到这样过年才有气氛,热闹、喜庆。这些年盘锦地区的平安文化越来越丰富,尤其在冬季,平安文化改变了人们不良的习俗和生活习惯。
 
  北方的冬天显得总是灰突突的单色调,不如南方花红柳绿,再加上天气寒冷,农闲的人们更喜欢猫在屋子里打麻将耍扑克。平安文化的开展,丰富了北方冬天的文化内容,盘山县有大荒驴皮影、盘山县绕阳湾冬捕渔猎文化节、大洼区西安高跷、大洼区卧龙湖冬捕节以及稻草艺术节等等,让过去习惯猫冬的人们走出来,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陶冶了人们情操。平安文化给平安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
 
  稻草节让春节有新意
 
  说起稻草节,刘亚明告诉记者,盘锦举办稻草节已经有两年了。提到盘锦,人们大多想到了稻田、红海滩、绿苇荡。而盘锦在深耕稻田文化的同时,也给本地人们和游客带来了冬季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走进盘锦大洼区唐家镇,用稻草制作的巨龙、水车、扭大秧歌的队伍……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稻草雕塑艺术品让人感觉到了别样的感觉和兴奋心情。不起眼的稻草,通过造型的演变,就成了艺术品而令人称奇。据说,整个冬季稻草艺术节需要用稻草达二三百吨。“玩冰钓、泡温泉、品美食、过大年。”这是近两年盘锦人们借助稻草文化过大年的新方式。
 
  平安文化让人们忽视了寒冷,而体验到了欢乐,咱北方农村的春节也变得热闹起来。
 
  那句问候是最好的礼物
 
  火红的灯笼,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春节期间沈阳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年味气息。但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一个骄傲的名字——交警。
 
  寒风中的坚守
 
  1月2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记者途经沈阳市太原街,而在凛冽的寒风中记者看到了几位熟悉的身影,他们笔直地站立在道路两侧,聚精会神地观察着道路上任何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问题,他们就是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和平一大队的民警们。
 
  “这不是宁哥吗?看来他今年又没回家过年呀!”随行弟弟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口中的这个人就是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和平一大队的民警安启宁。
 
  “过年好啊,宁哥看你这状态今年是又没回家过年啊!”
 
  安启宁对记者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交警,为了大家的平安这都是值得的。”
 
  几天过后,记者与安启宁通了一个电话。当聊起春节放假时,他表示自己早已没有这个概念了。
 
  “几乎每年过年都不和家人在一起,是否感到过失落和后悔呢?”记者问。
 
  “失落是有,谁不想过年和家人在一起啊,但是后悔还真没有,因为我是一名交警,我爱这个职业,维护交通安全也是我的责任。”安启宁对记者说。
 
  安启宁告诉记者,能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是他从小的梦想,虽然这个行业有时招人误解,有时不能给家人及时的关怀照顾,但牺牲一点个人利益却能换来万家的平安,他感觉是开心的,是值得的。
 
  一句问候见证警民之情
 
  除夕当晚让安启宁和同事们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一位司机的问候。
 
  当时爆竹声已响起,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安启宁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马路上执勤,身边路过的是一辆又一辆赶着回家过年的车辆,“今晚是百姓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咱们一定要打起一万分精神,指挥好交通,绝不能出现一起事故。”安启宁认真地对同事们说。
 
  而就在这时一辆白色轿车马上接近他们时慢慢地降低了速度,停在了安全地带,下车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大步走到了安启宁面前。
 
  “我们当时都寻思他遇到了什么困难,谁也没想到会有眼下这一幕。”这名司机走过来后,脸上露出了微笑,双手合拢对安启宁和他的同事们说,“过年好啊,警察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后来安启宁在交谈中得知,原来这名中年男子的孩子也是一名交警,他深知交警的不易,在遇到正在执勤的安启宁等人时有感而发。
 
  安启宁告诉记者,这一句问候是他最好的新年礼物,虽然不能回家过年稍有遗憾,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和同事们的心中是暖洋洋的。
 
  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
 
  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回家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团圆。但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坚守在边防,他们不能在过年期间和家人团聚,但是他们却用牺牲的团圆换来千万户的安宁。
 
  他们就是我们的边防战士。



李庆峰(右二)看望“干爹干妈”
 
  收到“最美军人”的短信祝福
 
  在弥漫着浓郁年味的除夕夜,记者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边吃年夜饭,体会阖家团圆的幸福。
 
  同时,记者的手机也不停响着拜年的信息。在一一浏览回复之后,记者被没有存姓名的一条短信所吸引:“祝福栾记者,过年好!新的一年全家幸福,欢迎有机会来丹东玩!”
 
  “过年好,祝您新年快乐!”就这样,记者和他聊了起来。他是李庆峰,丹东市公安边防支队大江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他扎根边防十年如一日,视辖区为家、视群众为亲人。他用自己的双手绘制着一千余户村民的居民分布图,从每个村民组的地形地貌,到每家每户的住址和村民的果园、水塘和田地;他帮助村民谋致富、促发展,同村民一同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旅游经济因长期扎根边防、始终亲民爱民曾被授予“最美军人”荣誉称号。
 
  给“干爹干妈”拜年
 
  李庆峰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边境管理专业大专毕业。工作后,李庆峰暗下决心,要踏踏实实地为乡亲们做点事。“我如果不了解辖区老百姓每家每户谁家住哪里,家里啥情况,那就是不称职。我就是这边境山村老百姓的‘儿子’。”这是李庆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夕夜,他当然也不能忘了去看看他的“干爹干妈”,给他们拜拜年。
 
  李庆峰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家人。“他家是大山里的困难户,平时1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所以能帮点就帮点。我平时没事总来看看他们。”
 
  作为基层派出所的警察,越是过年越是忙。一大早李庆峰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街坊邻里有点啥要帮忙的都给他打电话。李庆峰说:“我们辖区总共9000多口人,过年期间也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单位过年的原因,这么多年不回家过年其实也是放不下辖区的这些老百姓。”
 
  第十六个边防年迎来“团圆”
 
  这个大年三十,是李庆峰在边境线上过的第十六个春节。早会上安排完这几天的巡查任务,李庆峰便和所长王健来到附近村子的菜市,因为今年所里来了几个95后新兵,而且都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年,两个老班长寻思着给孩子们加几个菜。
 
  就在李庆峰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所里的战士们也策划着给教导员一个惊喜。“我们打算把嫂子和孩子接过来,陪教导员过个团圆年,平时都是他照顾我们,这次我们也想照顾他。”
 
  年前的一场大雪,让军嫂姜黎娜开往集合地点的路并不顺利,当妻子和儿子赶到派出所的时候,李庆峰看到突然出现的两个人,他就那样的愣在原地,伴随着儿子一声响亮的“爸爸”,战士们眼中那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教导员瞬间热泪盈眶。
 
  冬天的山区,天黑的总是比较早,伴随着夜幕的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派出所终于有了点过年的样子。在姜黎娜的带领之下,留守的几个战士开始准备年夜饭。“人全了,能吃上团圆饭,怎么也得后半夜吧,这会都在巡逻的路上,都是随便对付一口。”一个战士说。
 
  伴随着央视春晚开幕的序曲,李庆峰正带着一队夜巡的战士在国界巡逻,凌晨三点,最后一批巡逻的战士回到了派出所,这时仅属于战士们的“团圆”才真正到来。李庆峰说:“谁都有家,谁都想家,我们都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人,但我们都是军人,戍边卫民职责所在,相比来说我更愿意牺牲自己的家庭,换来千家万户的安宁。”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