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平安辽宁”之“创新篇” 新思路 平安建设加引擎

来源:辽宁法制报 | 发布时间: 2016-07-18 10:15
  创新,是平安建设的方向。
 
  平安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激发平安建设活力,为建设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平安辽宁”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突破”一直都是我省平安建设工作中出现最多的词汇,也是我省连续十一年进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行列的重要依托。
 
  辽宁,是一座创新发展的“活力之城”,社区“指尖微管站”、“网格化管理”、“365工作体系”……这里,处处是美景,处处显活力。
 
  辽宁,在平安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效,却始终没有停止创新突破的步伐。
 
  “农民变市民,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市场,居民有需求”“换地方,但不能太远”……辽阳市文圣区委书记王忠学作为这次“义工人民调解评议团”的成员,边听边在笔记本上写着。
 
  这是文圣区第四次“人民调解日”活动的现场。2014年,文圣区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新做法,成立“义工人民调解评议团”,深入群众,一对一、面对面地对矛盾双方进行调解,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文圣区“人民调解日”荣获了2015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奖,成功入选《2015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汇编》。
 
  同样,大连市西岗区创新工作机制,从2012年3月开始,创建了“365市民大楼”,并以其为核心建立了“365工作体系”。
 
  从市民热线、便民服务队24小时不停歇服务到街道中心、社区工作站的365天亲情守候;从身份证办理、纳税人自助报税到婚姻登记预约、生育指导、健康体检等公共服务全年不间断…… 该体系成功入围“第八届(2015—2016)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项目。
 
  文圣区的“人民调解日”、西岗区的“365工作体系”的创新做法获得了全国的高度肯定,被全面推广。
 
  但这仅仅是我省在平安建设中创新做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各地基层综治系统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新体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做法,这些做法为“平安辽宁”创建提供了示范样本,推动“平安辽宁”建设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成提高了警方快速反应能力
 
  【创新】 体制之变
 
  行业调解专业化
  合力调纠纷解民忧
 
  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的过程。我省各地的创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综治工作的活力和成效就是体现在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心头忧患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地探索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作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患儿因呕吐、发烧入乡医院治疗,用药后,病情严重恶化,后转院至赤峰市一家医院不治身亡,家属在医院闹得不可开交,当地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也多次遭到围堵。
 
  建平县调处中心、建平县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指导基层调解委员会工作思路,拟定具体调解方案,并听取了家属代表的意见,由于医疗调解委员会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调解委员会第三方的身份,获得了死者家属的信任,调解委员会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平息了事态,双方达成了协议,乡医院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合理的费用,死者亲属满意撤离,医院恢复了正常工作。
 
  近日,外地司机王某在葫芦岛不慎将车开到了公路隔离带上。交警通过简易程序,不到半小时,勘验定损、保险理赔等手续全部完结,王某感到很意外。其实,这正是葫芦岛市公安局交警部门在全省首创的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针对事故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葫芦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建立由公安交管部门牵头,将事故处理、勘验定损、保险理赔、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律诉讼、司法确认融合为一体的“一站式”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式。
 
  “一站式”交通事故处理是警方延伸服务触角、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的有益创新。当事人只进一个门,就可以走完所有的程序。不仅为群众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也使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事故调解率、当事人满意率迅速攀升。
 
  “医调委、交调委”等各专业调解组织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公益性特点,他们以其第三方的身份介入矛盾纠纷,快速化解各类矛盾,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创新品牌,社会效果明显,赢得了广泛认同。
 
  “两新组织”在行动
  成为平安建设新生力量
 
  近年来,我省各地综治部门把“两新组织”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作为拓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虑和谋划。创新经验告诉我们:“两新组织”既是综治工作的服务对象,又是综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平安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走在大石桥市的街路上,大石桥市综治办副主任齐海泉指给记者看,大石桥市的不少视频监控和报警设施是企业设置的,这些报警监控设备与公安联网,防范效果非常明显。一位企业的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公司建立了与公安110指挥中心联动巡逻工作机制,派出安保人员参与社会面巡逻防范,每天出动数台巡逻车、10多个人对主街主路进行24小时巡逻。
 
  目前,营口市在39家民营企业建立起安置帮教基地,每年有38.7%的刑释人员被民营企业接收,全市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下。营口市综治部门还积极引导新经济组织建立起拉动就业、控制失业的管理机制,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
 
  锦州市凌河区在“两新组织”中广泛设立“红色信箱”,征求企业员工意见。同时,挑选党员担任“红色邮递员”,每周开一次箱,收集企情民意信息,及时送交党组织。针对存在的问题,党组织积极为企业员工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本溪市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以“两新党建工作示范一条街”创建为载体,以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本溪华联商厦党委为标杆,示范和带动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
 
  如今,在探索“两新组织”平安建设的路子中,我省各地综治部门因地制宜,把“两新组织”作为服务经济发展、拓展平安建设领域的重要举措,加大对“两新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成立“两新组织”专项组,在“两新组织”成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建立党支部,打造服务管理一站式工作平台,可谓亮点纷呈!平安建设进“两新组织”已成为我省的平安品牌。
 
  【创新】 做法之变
 
  网格化管理
  基层更忙碌,也更有成就感
 
  早在2012年我省就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创立“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社区管理模式,成为平安建设的一张新“名片”。我省各地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的创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基层综合服务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打开基层服务管理的壁垒。
 
  目前,全省共划分网格72845个,共聘用网格员325784人,其中,沈阳、大连、抚顺、丹东、锦州、辽阳、朝阳、盘锦八个市实现全覆盖,鞍山、营口、铁岭达到了98%以上。
 
  “网格员真给力,这么快就帮我们疏通了下水道。”家住辽阳市白塔区的居民张大爷说,看到堵塞多日的下水道终于疏通,张大爷也松了一口气。在阜新市清河门区清河街道清河社区,居民有什么事都不找社区了,因为他们有了非常负责任的网格员,居民们都说:“以后有事就找网格员!”
 
  大石桥市石桥管理区繁荣社区网格员李新所负责的网格共有居民636户,总人口1729人。网格内全是开放式老旧小区,出入人口比较杂乱,采集信息工作相当困难。李新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经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她已掌握网格内居民的基础信息,对网格内党员、低保、残疾人、刑释人员、涉毒人员等重点人群和数据有了全面了解。现如今,居民一看到她就热情地打招呼,每当此时,李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虽然更忙了,但是没以前那么累了。真正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成就感。”采访中,很多基层网格员这样对记者说。
 
  “网格化管理”让社区工作者又多了一个“身份”——网格员,身份上的多种角色让这些基层干部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老百姓心服口服,因此才逐步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格局。
 
  网格工作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积极推动整合网格资源,动员网格内老党员、热心居民发挥带头作用,组成网格平安志愿者巡逻队,把网格内的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化解在基层,真正实现“小事情大服务,小网格大稳定”。



警民联系点二维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高科技
  助力平安建设飞得更高
 
  平安建设,目标是平安。平安的核心就是群众安全感。群众安全感要从哪里来?我省各地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要借力高科技的应用,从而实现精确化发现、精准化打击、专业化技防。
 
  4月14日9时40分,辽阳县穆家镇接官村钟某家中被盗,辽阳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后,技术侦查员通过对视频监控和大量空中数据进行深入细致排查分析后,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据悉,去年以来,该县八类重点案件同比下降25%,30%以上案件通过视频资源破获。
 
  “现在,街上的重点部位都有摄像头了,民警24小时巡逻,社区还有平安志愿者巡逻队,我们出去串亲戚或办事回来晚些心里也踏实了。”东港市民姜女士说。
 
  如今,在东港路面上的探头交织成一张“天网”,令违法犯罪嫌疑人插翅难逃。今年全市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建成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530个,建设视频探头5500个,重点行业和重要部位已全部覆盖。
 
  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成就战斗力。只有善于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才能提升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只有更好依靠科技化、信息化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更好保障群众平静安宁的生活。
 
  “自打有了摄像头,盗窃水泵、卷帘机和割大棚的案件急剧下降,村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很多。”盘山县甜水镇九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长军说。有了视频监控,不仅治安案件少了,而且邻里纠纷也少了。过去有的村民乱倒脏水,泼到邻居家院门前,引起邻里纠纷,发生争吵,甚至动起手来。自从有了监控探头,村民再也不乱倒脏水了,因为有视频作证,想赖都赖不掉。
 
  我省通过“天眼”工程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高智慧、大视野、全天候”的“大治安”科技,全面提升“打、防、管、控”的能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成提高了快速接处警和打击犯罪能力。
 
  如今,全省各地已有12.46万个“天眼”守护着辽宁人的平安。
 
  【创新】 理念之变
 
  “互联网+综治”
  助力平安建设信息化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中央综治办、国家标准委制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国家标准,我省成功研发出引入“9+X模式”设计的平安辽宁信息化平台,逐步构建出一套“互联网+综治”的新模式。
 
  “互联网+综治”的创新经验告诉我们:精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理念可以实现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资源共享、联管联动、科学高效、快捷服务的平安建设工作新格局。
 
  去年8月,大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大连综治信息平台)应运而生,成为全省综治信息化第一平台。大连综治信息平台的业务核心就是“9+10”项综治专项业务模块。
 
  该平台实现了综治专项工作业务范围全覆盖,大连综治信息平台的应用对于社区工作来说,变化可谓“一箩筐”——网格员通过巡视走访,掌握在现实社会中的舆情信息,然后通过大连综治信息平台“民情日志”“事件上报”,就能及时详细反映社情民意,最终达到从源头化解矛盾的作用。
 
  去年9月6日,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开通仪式在大连举行,这标志着我省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迈上规范化、信息化的新台阶。
 
  如今,我省各地正积极推进全省综治信息化建设,建立以网格化社会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工作手段为保障的工作运行机制。
 
  信息化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GIS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政法、综治、维稳、公安、司法、信访、安监、民政、人社等多类管理部门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三级统一,同时通过整合业务部门的人、地、事、物、组织数据,更好地促进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建立平安建设决策支持体系,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
 
  截至目前,36个县(市、区)已完成协议签订工作,系统用户账号共开设8000余个,录入各类信息数据400余万条。省综治中心已实现平安辽宁信息系统与综治视联网系统的整合目标。
 
  建立平安辽宁信息化平台可以全方位实现平安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有助于提高平安建设的能力。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网上管理服务新平台可以更好地推进平安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
 
  轻轻一点就ok
  社区好助手“指尖微管站”
 
  手机轻轻一点提交信息,足不出户便能办理业务,如此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如今在我省各地的很多社区都已经成为现实。而这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平台,那就是“互联网+”在平安建设中的全面推广。
 
  朝阳市双塔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高文雅说:“‘智能社区APP手机平台系统’是双塔区与朝阳市城市便民服务中心合作共同开发的,平台开设了多样化的服务专栏,实现了服务信息收集、发布、更新和处理的便捷高效以及为民服务的全面优质。比如我们在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和APP手机智能化平台上,创建了咨询与解答两个专栏,安排了专人值班,负责在线答疑解惑。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同样,在铁岭市银州区柴河街道建成了以社区办公、居务公开、事务受理、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等为一体的社区“指尖微管站”,一台平板电脑、一个微信朋友圈,居民办事方便舒心了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干工作轻松高效了不少。
 
  辽阳市白塔区南门街道综治委员刘元龙说,以往社区发布活动通知是最让社区工作人员头痛的事,社区有个什么活动,都把通知贴到宣传栏、楼道里,居民偶尔看到了才会参与,极大限制了社区与居民的联系沟通。如今,通过建立社区微信平台,推送微信消息,居民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开社区微信,微信平台就变成了社区“掌上电脑”,所有电子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居民眼前,包括政策宣传、办证流程及注意事项等。
 
  微信平台设置了社区简介、社区动态、生活指南、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公告栏、便民服务等多项内容。
 
  “指尖微管站”的运行使社区管理服务全面升级,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由此得到切实的提升。
 
  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踏实自信、勇于创新的辽宁人,必将在平安建设道路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