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地:朝阳
综观
朝阳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预警推送—闭环处置”的全链条机制,全市90%以上的简易矛盾实现在村社化解。凌源市综治中心运行以来,矛盾纠纷化解周期平均缩短了58%。在喀左县,AI算法对12345热线数据的语义分析,已能提前两周预测矛盾纠纷热点区域。
2023年12月,朝阳市委政法委考察组从浙江诸暨带回的“枫桥经验”种子,在凌源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4270平方米的空间里生根发芽,又在朝阳市龙城区的数字云端绽放出智慧治理的花朵。这座富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正以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平安建设工作在各县区多点开花,书写着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答卷。
“一网统管”的治理重构
走进凌源市综治中心,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无声讲述着变革逻辑。曾经分散在35个部门的治理资源,如今被整合进这个临街而建的“社会治理枢纽”。凌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向东向记者展示的工作台账显示,中心自运行以来,矛盾纠纷化解周期平均缩短了58%。
这种改变源自朝阳市委“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2024年2月,朝阳市委常委会出台意见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责、基层强执行”的三级治理体系。在顶层设计中,朝阳创造性地将“最多跑一地”理念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融合,通过常驻、轮驻、随驻的“三驻”机制,使常驻单位、轮驻部门和随驻单位及调解组织共同形成治理合力。
“过去群众解决问题像走迷宫,现在变成了逛‘政务超市’。”正在法律咨询窗口办理宅基地纠纷的居民张大爷感慨道。记者注意到,中心设置的法治路径导引图将复杂法律程序转化为可视化流程图,配合人大代表工作室、品牌调解室等专业力量,让社会治理真正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到功能融合的质变。
当传统调解遇上智慧中枢
在龙城区综治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63路校园监控画面清晰可见。指挥研判工作人员刘蕾轻点鼠标,高铁站的智能摄像头即刻调出实时画面。“这套系统在台风‘海葵’过境时立了大功。”他回忆说,去年8月强降雨期间,通过无人机巡查和智能水位监测,提前转移群众127户,“数字触角”让应急响应跑在了灾害前面。
朝阳的智慧治理不止于应急处突。
龙城区自主研发的指挥平台将28个政务二维码整合为“龙城一码通”,群众扫码即可实现矛盾上报、进度查询、服务评价全流程办理。数据显示,该平台上线半年累计处理社会治理线索1261条,办结率达96.5%。
这种数字化转型正重塑基层治理生态。朝阳市综治中心信息处负责人透露,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预警推送—闭环处置”的全链条机制,全市90%以上的简易矛盾实现在村社化解。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AI算法对12345热线数据的语义分析,已能提前两周预测矛盾纠纷热点区域。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治理逻辑层面。北票市委政法委牵头推行的“信访代跑”制度,让干部成为群众的“专属代理人”,真正让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建平县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的“乡贤评理堂”,把乡贤、能人请到综治中心和调解室,将传统治理智慧注入现代法治框架。
这种主动治理思维在龙城区综治中心也得到极致体现。其首创的“治理日历”系统,将历史数据与节气、民俗等因素关联分析,精准推送普法宣传内容。在春节返乡高峰期,针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专项治理使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73%。“我们不仅要解决已发生的矛盾,更要预防未形成的风险。”龙城区委书记李大为的话道出了朝阳治理变革的核心要义。
这座辽西城市的社会治理创新,既是对“枫桥经验”的时代诠释,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朝阳市大力推动全市综治信息系统建设,致力实现风险智能预警、跨部门协同处置。当智治思维融入治理前端,民生温度自会抵达人心。